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基金规模战胜变 轻数量重质量增长新态初成

2013-01-08 13:51:17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券商、保险、私募等理财机构的夹击下,国内基金公司看待资管规模排名的态度也悄然生变,从拼规模、拼数量转向拼业绩、拼利润,看淡资管规模数量增长、看重资管规模质量增长的新模式开始露头。

中华PE:

在券商、保险、私募等理财机构的夹击下,国内基金公司看待资管规模排名的态度也悄然生变,从拼规模、拼数量转向拼业绩、拼利润,看淡资管规模数量增长、看重资管规模质量增长的新模式开始露头。

曾几何时,年底通过营销货币基金“冲规模”,几乎是所有基金公司的“潜规则”,但盘点2012年年末基金公司的资管规模,这一“潜规则”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以招商基金、广发基金为代表的一批基金公司,已经开始放弃通过货币基金年底冲规模的做法,主动为年底资管规模“挤泡沫”,旗下货币基金规模在第四季度不升反降,Wind资讯数据显示,招商现金增值货币、广发货币较三季度末分别减少57.74亿份、42.52亿份。

业绩方面,据数据统计,2012年全年招商现金增值货币、广发货币的净值增长率双双超过4.11%,业绩在货币基金里属于中等偏上。按常理来看,招商基金背靠着招商银行这棵大树,广发基金有过硬的渠道经营,年末保证一定量的货币基金份额基本没有太大困难,为何招商基金、广发基金的货币基金份额不增反降呢?

“伴随着基金产品审批"通道制"取消、基金公司获批成立子公司、券商保险私募可开展公募业务等政策的推出,对基金公司的运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道制"取消后,基金公司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规划,集中发展某一类型产品,逐步形成比较优势;允许成立子公司,基金业可以将触角伸至信托、私募等诸多领域,拓宽了基金业的资产管理业务范畴。与此同时,竞争主体增加了,基金业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利润率逐渐下降已成趋势。”招商基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在基金业利润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看淡资管规模数量增长、看重资管规模质量增长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基金公司的净利润率分别是42%、38%,2012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3%,而在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中,基金公司的净利润率曾攀升至50%。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少数基金公司甚至不得不靠股东增加资本金来维持公司正常运行。以往基金公司年终考核,可能会面临业绩压力、资管规模压力,但现在,来自股东层面的利润压力也不容小觑。

业内人士指出,年底“帮忙资金”一般不会在账上停留太久,往往在新年的年头旋即抽离。短期内大批资金流入流出,不利于基金产品的稳定。监管部门也多次针对货币基金年底“冲规模”出台监管意见。

事实上,尽管年底没有专门针对货币基金开展“冲规模”营销,但并没有影响招商基金的年终资管规模排名的上升趋势。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招商基金2011年年末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为388亿元,在全行业排名第23位,2012年年末招商基金公募资管规模达到554亿元,一跃至行业第18位,较2011年提升5位,在前20强基金公司中年度排名提升幅度位列第2,仅次于排名上升10位的中银基金。如果算上专户、社保等非公募资产,招商基金2012年底的资管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元,跻身大中型基金公司行列。

不争而争,是招商基金在营销策略上的重大变革,其背后是其在营销领域坚持的一个原则——努力为持有人赚钱。在招商基金总经理许小松看来,基金的营销必须是为投资人而营销,如果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帮投资人挣钱,基金公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投资人挣钱,不仅是基金公司投研的目标,也应该是基金公司营销的目标,否则,将最终被市场、投资人,乃至股东抛弃。

2012年,由于各大基金公司大量发行短期理财基金,招商基金也顺势发行了招商理财7天债券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基本满足了银行客户的短期理财需求,货币基金也回归了现金管理工具这一本源角色。故此,2012年底,招商基金没有主动开展针对货币基金的“冲规模”营销。

关键词:基金规模战胜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