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俘虏陈平:星辰急便3年梦断 娘胎里的不足
2013-01-16 10:30:17 作者: 来源:浙商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资本这张无形的手,挟裹着一些既得利益者,不知真理与谬误、良知与自私的昭然何时才能重归。
自2012年3月星辰急便出事后,陈平便销声匿迹,是筹备着东山再起,还是奔向未实现的梦想——影视,不得而知。“性格决定命运,陈平应该不会闲着。”某熟悉陈平的人士称。
陈氏三兄弟,大哥陈显宝,目前接管陈平创办的宅急送;二哥陈东升,掌管泰康人寿,在过去的一年里,事业、家庭风生水起。老三陈平,50岁失守宅急送后,再次创业,不料新公司星辰急便刚满3年,就面临破产重组。
在陈平为宅急便焦头烂额时,一部以其经历为背景的剧本《谁说我不行》正经其手编写创作。“急于证明自己,结果步子迈得太大,出事了。”上述人士称。
几度丧权
1990年,陈平从部队转业,靠着二哥陈东升资助,前往日本留学。刚到日本第3个月,一次帮国内朋友邮寄快件,陈平第一次接触到上门收货的宅急便。4年后,陈平带着打工攒的30万元和一张画满宅急送站点的北京地图,回国创业。
陈平和陈东升各出25万元,组建北京双臣快递,但这笔资金买了3辆车后,所剩无几。“断粮的危机时刻围绕在周围。”陈平回忆说。之后,陈东升的岳母投资20万元,大哥陈显宝,姐姐、姐夫、父母等也纷纷出资,再加上其他渠道的融资,陈平开始大规模扩张。
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的宅急送子公司成立,拥有独立财权、人权、投资权等。这时,陈平发现,子公司的权力已超出可控范围,开始收权,将各子公司总经理请回总部。7名骨干不服,带着40多人集体离开,人心浮动。负责北京子公司的陈显宝,也对弟弟的做法表示极度不满。最后,陈平拿出总股本的5%左右分给这些高管,军心暂稳。
创业之初,陈平和陈东升各占股50%,后随着战略投资者和家族成员的加入,陈平股份被稀释到14%左右,陈东升则坚持股份不被稀释。因此,虽然陈平负责宅急送具体管理,真正有话语权的却是陈东升。
2007年,宅急送凭借企业客户的项目物流,营业额达13亿元,成为业界老大。陈平这时却决心将公司业务转向小件快递,陈东升对此提出不同意见,陈平一再坚持,并迅速开始招兵买马,2008年前三季度,新招员工近万人,新设网点2000多个,新增300辆物流班车。但改革进行到一半,宅急送业绩不升反降,董事会开始对陈平施加压力,缩减网点2000多个,裁员9000多人,并宣布陈平因身体原因暂时休假,由陈显宝担任公司执行总裁。
初尝改革涩果
陈平当初坚持改革,一方面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对美国华平投资的信任。开展小件快递业务需要大量人力和网点支持,美国华平投资找到陈平,许诺在2008年出资3亿元,换取宅急送部分股权。
为配合战略调整,宅急送新成立普运、快件和运营3个事业部,地方子公司也根据业务划分,由1家变为3家,管理尚未完善,新老业务比例即由原来的1:9直接变为5:5。
如果3亿元资金到位,宅急送的历史或将改写,但事情发展并未如陈平所愿。2008年8月,华平的投资未能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核,双方合作无疾而终。而此时,宅急送为战略调整已投入近2亿元,后期怎么办?继续行进还是转身撤回?宅急送高层为此分成两派,陈平一派坚持推动改革,陈东升、陈显宝则认为,当下经济形势欠佳,最重要是求稳。
失去话语权的陈平被宣布暂时休假。陈显宝执掌后,提出“注资金、换班子、调战略”。2008年12月31日,宅急送宣布实现盈利,终结了长达15个月的亏损,但业务又回归原点。几天后,陈平辞去宅急送总裁、董事、法人代表职务,带着2700万元离开。
事后,陈平对媒体称:“老业务的萎缩和亏损给新业务的改革造成了困惑,小件收入的快速增长被老业务的萎缩抵平,造成宅急送总收入增长停滞。”而陈显宝则认为,“看似因资金链造成的危机,实际上反映的是宅急送管理上的问题。”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离开时,陈平在博客上写了一封致宅急送全体员工的信,“再见了,这不是我的心里话,资本这张无形的手,裹挟着一些既得利益者,不知真理与谬误、良知与自私的昭然何时才能重归。于是我不得不离开这个让我梦牵魂绕的大家庭,在我即将进入50岁天命之年,去重新寻找在宅急送未实现的理想的新途径。”
2个月后,星辰急便快递公司开张。“我要做的是为电子商务公司,比如阿里巴巴、淘宝、易趣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这是我认准的事情,也是我的梦想。”陈平对媒体说。但这些业务,基本被“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垄断,虎口夺食岂为易事?
梦想破灭,只用了3年时间。
有人将星辰急便的失败归咎于对鑫飞鸿的收购,更多业内人士则认为,星辰急便的不足是“从娘胎带出来的”。“即便有阿里巴巴7000万元的注资,1000多个网点,想要跟四通一达抢,不可能的。”某快递公司经理称。
陈平曾向媒体透露,2010年阿里巴巴注资5个月后,星辰急便仍业绩平平,董事会决定将业务转向B2C,这时他已经决定将星辰急便卖给宅急送。而2011年收购鑫飞鸿,只是为了增加售卖筹码。
在广州起家的鑫飞鸿,当时在全国已有2000多个网点。“星辰急便的小件快递,配上鑫飞鸿的网点,这正是宅急送需要的。”陈平称。所以,他愿意自掏腰包为鑫飞鸿偿还4000多万元的债务,同时将星辰急便部分加盟商的业务划转给鑫飞鸿和宅急送。一批加盟商不甘业务被分流,开始扣押货款,这又导致上游客户封账,“从这时候开始,公司就无法正常经营了。”陈平事后告诉媒体。
资金源头出现问题,鑫飞鸿的债务,陈平偿还2200万元后,无力继续支撑,开始将希望寄托在阿里巴巴和宅急送,无奈两方均表示不感兴趣。回天无力,星辰急便最终走向破产。
“星辰发展后期网点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公司在IT对接、管理、客户沉淀、干部员工培训上都跟不上。收购鑫飞鸿后,90%的干部和团队都临时被借调到了鑫飞鸿,星辰的平台和业务也被削弱了。”陈平事后对媒体总结道。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