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
2013-02-05 09:22:05 作者: 来源:财新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历时四年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将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修订期间,PE是否要纳入《基金法》,究竟是证监会还是发改委来监管曾经引来热议。为何PE入法争议重重?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监管?新《基金法》将对PE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华PE:
主持人 张洁:
历时四年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将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修订期间,PE是否要纳入《基金法》,究竟是证监会还是发改委来监管曾经引来热议。为何PE入法争议重重?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监管?新《基金法》将对PE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
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朱宁曾任加州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他长期关注行为金融学、公司财务和区域金融市场等领域,并积极参与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政策制定。
PE,又称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私募的方法募集资金,对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性投资,推动企业的价值增长,最终通过IPO、并购等方式退出获益的投资行为。在中国,PE融资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和IPO之外的重要融资手段。随着PE作用越来越大,要求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不过反对者表示,PE是上市前的股权投资,与公开市场的投资策略不同,不能采用同样的监管方式。由于争议不断,新《基金法》未出现“私募股权投资”的字样,但细究其条款,不少人表示,PE实质上已经入法。
财新记者 李小晓:
最近新修改的《基金法》没有把PE写进去,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这里面我觉得可能有两个重要考虑方面的平衡和取舍。一方面,肯定是我们希望能够对投资者进行更多的保护。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意识到,无论是私募股权基金也好、对冲基金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非常敏感,同时是新上市,非常不对称的,有些专业人士自己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希望外界者能够获得这些信息。
朱宁认为, PE监管是否进入《基金法》和谁来监管的争论没有实质意义。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顶级PE基金,依然没有把PE行业放到金融监管对象中,只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一些规范。美国《证券法》中对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作了严格的规定,如个人投资者要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机构投资者的净资产要在100万美元以上等。高准入门槛保证了投资者可以承担高风险。朱宁建议,在弱化法律监督的同时,需加强PE行业的自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因为我觉得一旦对于私募股权基金也好、对冲基金也好,如果你监管得太死的话,只会绑住这些基金管理员的双手。他们只会做一些公募基金经理也可以做的一些投资收益。这样的话我们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私募股权基金或者对冲基金这种另类投资,可以给投资者带来的绝对收益,带来的这种规避风险的能力。所以我觉得,我个人其实是比较赞同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立法层面上不把私募股权基金放到整个监管的对象里面,更多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对它们提出一些要求。
财新记者 李小晓:
在它们的行业自律上,你有没有一些,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我觉得金融行业它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很难监管,也很难去了解到底可能发生的一些交易的细节。所以我觉得,早在200多年前,在美国也是,美国证券业的从业人员,自己第一次提出有一个《梧桐树协议》,要求我们在整个行业内,有一个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行为举止的要求。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觉得每一个行业要想长期能够发展,长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都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提出相对比较高的要求。这点可能无论是有个成文的行业标准,还是大家在一个君子协定的框架下,觉得会按某种行为举止来进行操作,我觉得这点是对一个行业的健康、顺利和长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就在PE是否应该进入《基金法》被热烈讨论的这几年,PE行业自身也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景象:2009年底,创业板开闸,PE机构有了暴利退出的机会,巨额资金涌入PE行业,“全民PE”的热度一直烧到了2011年。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PE行业受到重创,从募资、投资,到退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将是更加艰难的一年。
财新记者 李小晓:
PE行业过冬这个是一个在行业内大家都在流传的一个事实。你认为这次所谓的冬天是有一个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对于国内的PE行业来讲,可能有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结构性调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在经历了过去十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之后,也就是说越来越难能找到像过去十年那么好的企业,或者那么年轻又好的企业,可以有那么大的高速发展的潜力。与此同时,我觉得,现在PE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从原来不太为人所了解的比较另类的投资方式,到了中国现在变成全民PE,现在变成了有非常多的资金来追逐相对比较少的项目。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PE投资的收益率会逐渐降低,至少不会再出现2007年之前那种井喷式的,或者是非常让人觉得不可相信的投资收益。
财新记者 李小晓: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也有人提出说其实所谓的冬天可能能够帮助这个行业更好地进行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留下一些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你觉得是不是这样,?你同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我觉得,无论是公募投资还是私募投资,无论是私募股权还是对冲基金,其实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我觉得大家也会讲类似的故事,做一个好的交易、做一个好的投资其实并不是太难,但我觉得PE投资(者)很大的难度:第一他对于持续把握整个行业长期发展,这是个非常强的能力;第二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他有非常强的纪律性,和非常强的对于整个行业的研判和把握。这两点我觉得必须通过一两个经济周期才能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基金投资者、一个管理者是不是真正有这个能力。因为在短期,很难区分一个人到底是运气很好还是他的投资理念非常非常正确。
财新记者 李小晓:
现在PE正在有更多的退出方式,以前最多的是IPO,现在有其它方式,您能不能给我们再罗列一下,以后从退出方式上来说是个怎样的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朱宁:
我觉得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包括中国下一段的发展经验,毕竟可以上市的企业就是那些,同时随着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成熟,个人投资者也越来越了解投资的理念,我觉得像过去那种追捧所有的IPO现象也会一去不复返。
很大一部分私募股权的交易,其实最后是通过以购并的方式,或者以企业重组的方式。或者以公司组织架构的变化,比如说剥离、拆分,重组我觉得可能是更可行的一种,或者以后会变成更普遍的私募股权投资退出的机制。
主持人 张洁:
巴菲特有句名言:“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前几年中国PE非理性繁荣,如今遭遇行业低潮再正常不过,只有扛过寒冬生存下来的PE机构才有可能强者愈强。所以未来判断一个PE机构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它有没有经历过不同周期的考验。至于PE的立法和监管,争论的焦点不能仅仅围绕归谁管,而应该落实如何管,如何在加强行业自律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合乎行业发展的法规,这是包括证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