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募“追梦”:网络募资在中国能玩得转吗?
2013-03-05 12:14:3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旅行的目的是回归,人这一辈子最终的目的也是回归吧。人死是归土,我大难不死,那就且行且珍惜,去创造最想要的自己,去创造更有价值的事。
杜梦杰如是说,他是众募平台追梦网的创始人,八九年生人。
随着Kickstarter的成功,众募这种新的投资方式在国内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各种众募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上层出不穷,以“追梦网”为标本,或许我们可以看出来众募平台在国内的现状和未来。
6分
让杜梦杰为“点名时间”和“追梦”打分,他给了前者7分,给了自己6分。看起来,仅有一分之差,但是在用户体验等方面,杜梦杰坦诚和“点名时间”还有差距。事实上,“点名时间”创办于2011年7月,仅比“追梦”早了两个月,不过60多天的差距。
两家众募网站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着共同点。
他们都努力对项目发起人的身份和资质进行细致的审查,以防止出现诈欺,同时,在资金发放的过程中,他们也设计出各种措施尽可能保证普通用户的利益。
双方并不都是一次就把资金打到项目账户上,“点名时间”分两次(50%和40%),“追梦”的要求却更细致,分为三次(50%、40%和10%),在手续费方面,“点名时间”的费用是募集资金总额的10%,而“追梦”是6%。也许两家网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如果发生项目发起人携款离去的情况,“点名时间”承诺会先行赔付用户损失,而“追梦”目前尚没有这样的保证。
“点名时间”在创办不久之后就获得了50万美元的投资,而“追梦”却在最近获得数百万人民币的资金,国内的众募网站远不止这两家,但是现在能够像前述两家一样可以在市场和未来发展方面考虑更多的却并不多。
“追梦”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募得资金的项目为59个,成功率达到65.5%,主要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人文类,尽管明白实体音乐市场的困境,但是杜梦杰依然表示看好音乐和众募的结合,并且那将是他们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
当被问到需要多少时间可以赶超“点名时间”的时候,他很淡定地表示: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赶超他们,而是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发展
杜梦杰有自己的节奏,那么中国众募的节奏又在哪里呢?
人和钱
2012年,Kickstarter平台上,总共有一万八千多个项目成功募集了3.19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去年通过了由奥巴马主导的JOBS法案,在对网络募资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减轻了它的各种费用。Kickstarter已经形成自己的马太效应,有条件的好项目往往将其视作第一选择,而整个大环境亦是的网络募资逐渐得到大众接受和认可。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国内的众募平台来说,他们不仅要想方设法地去发现优质的项目,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规避可能遭遇的法律方面的风险。
“非法集资”就如紧箍咒一般,无论是“点名时间”还是“追梦网”都会在自己的FAQ中开门见山地表示自己和“非法集资”无关:
支持者对一个项目的支持属于购买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项目不能够以股权或是资金作为对支持者的回报。
目前,“点名时间”最成功的项目募得的资金近34万元,“追梦网”的项目是13万不到,而Kickstarter去年募得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其中Pebble Watch募集的资金超过1000万美元。
众募本来是“投资”,但是在中国却化身成为“买卖”,即使如此,他们仍然需要法律上可能的风险,这样的问题,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却都无可奈何。
创新反倒并不成为一个问题,杜梦杰不认为Pebble Watch这样的产品在国内难以出现,但是他对国内是否会出现那样的支持、参与潮流却没有多少信心。
“追梦”的数据显示,参与众募用户最多的五个地区是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及浙江,20~29岁年龄段的支持者占了51%,30~39岁的用户占了25%,这些数据表明,众募目前在中国依旧还是个小众的产品——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典型的投资行为其实是盛行于江浙的地下借贷。
钱的问题,人的问题,这是众募(crowdfunding)最关键的地方,却也恰恰是众募在中国最大的阻碍因素。
中国式游戏规则
即使如Kickstarter也遭遇过各种的批评和质疑,在一个互联网、市场成熟程度远远不及美国的地方,众募很有可能要遭受更多的挑战、怀疑,那么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不过三年的众募究竟是否能抵御住各种风雨茁壮成长呢?这样一种本质上以“开放”、“信任”、“自由”为内涵的投资形式在中国市场的前景究竟会如何前行呢?
这是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每一个从业者心头的疑问。
中国有着规模最庞大的网民,有着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然而问题是,中国同样还是对版权和创意保护比较忽视的国家,是对金融活动管理极其严苛的国家,是一个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的市场。
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那么到底该如何取舍、抉择?看好和看衰众募的人几乎旗鼓相当,那么究竟又是那种声音才是正确的?
如果从更本质、更深入的地方来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或许我们应该换个问题:这块市场是否能够在这些从业者可以撑到的时间里成熟到容纳并促进众募的程度。
这不止是一个平台的事情,更是整个环境的问题,不止是从业者的事情,更是整个互联网的事情。众募平台的运作、壮大需要创业者、支持者乃至整个政策层面的参与,如果说Pebble Watch的出现标着着Kickstarter的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节点,那么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或许中国的众募们要为这样的机会等待更久,付出更多。
众募的玩法有很多,但是,在中国的这套规则下,真得能玩好它吗?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也许,对追梦网和点名时间来说,他们有可能在摸索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