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精品胜过部分景德镇瓷
2013-04-07 11:38:34 作者: 来源:新快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外销瓷的关注度正在升温。日前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每天都吸引大量观众前往参观。这也使得在特殊时期的产物——外销瓷重新受到广泛关注。从拍卖行行情可以看出,外销瓷的拍卖价格还远远未能与景德镇的精品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外销瓷的拍卖价格正在走高。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有些外销瓷精品更胜于部分景德镇瓷,广彩瓷器作为外销瓷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其独特的技法和可观的存世量,可以作为瓷器收藏投资新的关注领域。
外销瓷拍卖在国外非常活跃 博物馆藏品甚至可交易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出现的一个专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品种。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胚胎运到广州后,根据外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750℃烘烤而成。在制作上吸收传统的五彩技艺,融入五彩的部分技法,同时又仿照西洋画法的表现手法,用彩厚重,但能自如地表现出明暗的透视关系。
据资料显示,广彩瓷创烧时间始于清康熙,专为出口而生产,广州文物总店原总经理曾波强介绍,“铜胎画珐琅在康熙时期的广州已经较为普遍地生产,这为广彩的生产提供了彩绘技术和彩绘人才。”至于为什么欧洲的商人选择在广州生产具有自己文化元素的彩瓷呢?曾波强这样解释:“除了广州铜胎画珐琅技术为广彩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外,广州拥有天然优良港口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为广彩的外运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据了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的“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海岸,令广彩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据介绍,广彩深受欧美人士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在于西洋元素的运用。不论是装饰题材、设计和技法,既注入东方神韵的中国元素,同时亦吸纳异域情调的西洋元素。
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张卫星则介绍,18世纪流传到欧洲的广彩瓷,就有几千万件(套),虽然欧洲经历了一战、二战,但他们对东方艺术品的保留还是相对完整。“外销瓷的拍卖在国外非常活跃,甚至博物馆的藏品都可以交易,他们会通过拍卖收益再收藏其他的藏品。”
张卫星认为,在大量的外销瓷中,广彩瓷又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个品类。
广彩瓷为订制品以西式造型为主
广彩与五彩、粉彩瓷器的区别在器物造型上,广彩的实用器因为主要是订制品,因而多以西式造型为主。例如成套的餐具通常由汤盘、汁斗、浅盘、鱼盘、带盖汤盅等组成;成套的茶具通常由茶杯及托碟、茶壶、糖盅、奶壶等组成。此外,还有马克杯、巧克力杯及托碟、果篮、执壶(用于盛装牛奶、果汁等饮品)、蚬壳形盘、海棠形盘等,均是订制的西式器形。
张卫星向记者介绍,在乾隆之前,广彩瓷的颜料多采用贵金属,比如说,金色的地方,使用的是真金,且当时的色调主要为暖色调。而在嘉庆以后,色调以冷色调为主,颜料也变成了普通的矿物颜料。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张卫星表示,这与广彩本身就是外销瓷,绝大部分产品都是来料、来样加工,甚至有些颜料也是进口的。“当时很多富有的欧洲贵族、上层人士还提供进口颜料,这样出来广彩瓷肯定是精品。”
虽未拍出天价但价格呈上涨势头
广彩始拍于1996年,中国嘉德和中国瀚海各推一件广彩拍品。而这距离国外兴起的广彩拍卖,已有数十年差距。广彩在国内拍卖市场的第一次热潮,出现在2003年。当时,国内广彩瓷的市场上拍量达到31件,价格多为中低价,其中17件得到成交。
据雅昌艺术网统计,广彩拍出百万元以上的不多,其中,清中期广彩开光人物花卉故事瓶式钟2011年拍出134.4万元,多数精品也才拍得三四十万元。
但纵观近年的拍卖会,广彩的身影频频出现,虽然未能像其他品种一样动辄拍出天价,但价格也呈现逐渐上涨的势头。以广彩大碗为例,2007年北京瀚海就以31.36万元成交一件直径为41.7cm的广彩开光人物花卉纹大碗,2010年12月华艺国际(原广州嘉德)以22.4万元拍出一件广彩洋人归航图大碗,直径仅为29.5cm。
链接
岭南画派大师与广彩
岭南画派大师们与广彩的渊源殊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岭南画家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等积极参与了广彩的技术研究和实践。高陈二人还开设彩瓷艺术室和瓷画厂,进一步提高了广彩的技艺。高剑父的学生刘群兴创作了150件“十二王击球”瓷箭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博会奖项。
知多D
广彩的祖师爷
追溯广彩最早彩绘艺人,应该是雍正年间从江西派往广州的候补官员杨快和曹钧。相传“他们到广东后却长期没有官缺可补,坐吃山空,生活遇到了困难。为了生计,他们便利用自己懂得的瓷器绘画技术,绘画一些瓶、盒、杯、壶等瓷器出卖,外国客户非常喜欢,纷纷订货,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扩大规模,从景德镇买入白胎瓷器,在广州开设作坊授徒传授加彩技艺,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便逐渐形成广彩雏形”。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