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VC办公室位置的秘密:能租到旧王府都不一般

2013-04-15 10:19:2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回想2006年、2007年,中国VC基金还只在上海地区一枝独秀。以上海为代表,江浙一带盛产精明之人,对资本和利润的精打细算与孜孜以求,导致国内投资业的高管们绝大多数都是江浙沪人士。而彼时北京的创业氛围更为浓厚。

中华PE:

想要VC来投资自己,第一步是什么?--找到一个VC。这听起来简直是冷笑话,有点像把大象放进冰箱里的第一步就是把冰箱门打开。可事实上,这不是什么潜规则,VC大佬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投资就是投人”。人都不认识,怎么投?

那么,去哪里认识VC?说容易也很容易,中国的VC从业人员增长迅速,根据烂大街的“六度空间理论”,通过最多6个人,绝对能找到一个VC。所以,找投资先发动亲友是明智的选择。打听一下初中同桌的二表哥的隔壁家小女儿的前男友,说不定就是在某VC基金工作的人。再通过他介绍,很快就能拔起萝卜带出泥地认识一串了。相信我,每一个创业者身边,一定有为数不少的VC出没,只是他们或许还没来得及相识。

回想2006年、2007年,中国VC基金还只在上海地区一枝独秀。以上海为代表,江浙一带盛产精明之人,对资本和利润的精打细算与孜孜以求,导致国内投资业的高管们绝大多数都是江浙沪人士。而彼时北京的创业氛围更为浓厚。传说那时的北京丈母娘够大气,能容忍女婿白手起家。于是,“在上海做基金,跑北京投项目”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常是几家互不相识的基金人坐进北京的会议室,寒暄几句后,全场会议用上海话开到结束。

虽然互联网上市的财富神话和北京异军突起的房价分别教育了上海和北京的丈母娘,现在京沪两地的投资和创业比例平衡了许多,但如果发现一群西装革履的上海人在北京开会,去认识认识,大多还是跟投资行业有关。

不过据说喝咖啡和吃大蒜的混不到一起,地域差异不容忽视。上海人跑到北京投项目不是长久之计,VC基金开始在北京建立办公室,再加上从在美国诞生之时就与互联网行业密不可分--中国互联网的江湖在北京,主投互联网项目的VC行业必然也在北京蓬勃发展。这里的胡同四合院像上海的独栋老洋房一样,成为了众多VC的办公室。多说一句,基金的位置往往传达了一层隐晦的意思,越是能租到旧王府、老公馆这类神秘的不对外的场所,越是拥有某些强大的“关系”。

除了投资行业和创业项目的自然生长,国内的政策导向成了VC产业在京沪以外地区发展的最大影响力。首先是人民币基金的兴起。在深圳率先出现了最早最优秀的一批,紧随其后,热钱涌动的江浙地区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民间资本投入的VC基金。最有意思的就是“富二代基金”--民间富豪的公子们从国外学习金融专业归国,富爸爸和他的朋友们挥挥手,每人放个千万级别的资金,一个人民币的小基金就融出来了,这类基金最常见于杭州。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基金设立杭州办公室,最重要的目的是跟民间富豪们搞好关系,方便融资。而辐射效应使无锡等各地政府也向VC行业投出了橄榄枝。省市区各级政府都开始创建“政府扶持基金”,由政府部分出资加政策优惠,联合VC基金在当地开设分支机构或子基金的案例层出不穷,也确实带动了江浙地区的创业。这一做法被大连、成都等地的政府效仿。尤其是成都,政策之优惠,美女美食之诱人,导致不少京沪基金纷纷去蓉城开辟个一亩三分地,而VC人为外派或出差去成都几乎打破头。不久前一个刚去成都外派3个月的上海小伙,绘声绘色描述在高新区透明小楼的办公室和玻璃墙外香花绿草美女的风景—说实话,难见到上海人如此口水滴答地形容上海以外的某个地区。

一句话,融资不用去远方,好基金就在你身旁。现在VC的触角早已遍布神州大地,有不少新兴基金甚至注册在西藏!据我所知,不管是投最传统的制造产业,还是新兴科技,VC基金的投资人两三年前就自发形成了“到田间地头”去的新时尚。西装革履的VC金领们,在村头蹲两三个月早已不是新闻了。

做VC这行,最大特点就是会议多、出差多。经常与我合作的某知名基金,多年来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除了约我开会的人和前台,其他工作人员一个都没见过!而我认识的一位VC基金合伙人,去年共出差75次,而这在行业内,也不是一个多惊人的纪录。投资真的是淘尽黄沙始得金,我们寻找大量创业项目的迫切心情绝不亚于需要资金的创业者。请大家注意,一大拨的VC正在你身边出没!

最后透露一个实用窍门:VC人很喜欢去行业论坛发现项目。多在专业的论坛和大会上展示自己和创业项目,就是多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认识你。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