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以特色专业化服务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2013-06-03 11:13:46 作者: 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三次产业的互动发展中,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商机。农村金融机构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中华PE:

在三次产业的互动发展中,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商机。农村金融机构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第二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公用事业、矿业等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第二产业的意义在于,用实体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仍然是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比重约在45%以上,第三产业约在44%左右,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约占10%。按照世界各国发展规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所谓第三产业,不仅仅是平时所说的批发零售、商店、旅游等等,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如金融、交通、电信等等,这些行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通过服务创造增加值,然后推动经济发展,这是社会分工协作专业化形成的结果。因此,第三产业的结构提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现阶段,提高中国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包括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也包括分工、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链的延长,与之对应的金融、信息、技术、物流等现代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会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经济升级除了要关注产业增加值结构外,还应关注我国各个产业的劳动力结构,目前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占34%左右,第二产业在3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35%左右,略高于第一产业。这种不合理的比重反映了我国现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然非常突出,34%的劳动力带动的是50%左右的乡村人口,但他们所分享的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只有10%。一直以来受土地等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十分缓慢,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人口多、农业发展缓慢是我国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合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开展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领域里面转移出去,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使用的劳动力减少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产出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因此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本身的现代化,也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消化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总而言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要为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创造出更多的增加值,在劳动力结构方面,要实现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匹配,从而拉动整个经济增长。

应当注意到,产业升级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切实发挥作用。在“四化同步”目标中,农业现代化是很重要的任务,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探索构建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围绕农业产业链、农村城镇化、农户贷款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制定配套的信贷管理、业务运作和风险管控等专业化政策和机制,打造特色的“三农”服务模式。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具备着双重职能,它们首先是金融机构,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它们又是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自身的生存都不能保证,就不可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服务,但如果因为农业或农村的金融风险大和收益低就放弃为“三农”服务,那又没有承担起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当前经济企稳回升,为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升级创造了机遇,而三次产业的互动发展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商机,对此,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抓住稳增长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大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手段,通过理财融资、债券承销、金融租赁等方式,减少对贷款投放的依赖;积极打造重点领域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贸易融资、小微企业和产业链金融服务特色;紧盯客户需求,打造高端投行、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等专业化服务体系。

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本约束,实施科学的资本管理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提。农村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资本节约的发展理念,在做好资本补充的同时,科学配置资本,努力降低资本消耗,切实解决重发展速度、轻资本回报的问题。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