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遇上做空:做空机构GWRG的智商是硬伤
2013-06-08 13:05:59 作者: 来源:快鲤鱼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在江湖上行走,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中枪。
上周,唯品会(NYSE:VIPS)不幸“中枪”了。股价遭到了上市以来的“血洗”。市值蒸发约4亿美金(截止6月5日,唯品会市值为15.78亿美元)。同样在上周,德意志银行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把唯品会(NYSE:VIPS)的股票评级下调为持有,目标价为36.5美元。除了遭遇下调评级,唯品会还遭到国外研究机构GreenwichResearchGroup的抨击,称其涉嫌财务欺诈,从而误导了投资者。
自唯品会上市以来,股价除了上市时的疲软,后来就一路飙涨,从发行价的6.5美元上涨到最高的38美元。被称为电商“妖股”。对唯品会这样的表现,有很多人质疑,包括这种模式的长久性、唯品会的核心竞争力等。
对于GreenwichResearchGroup(以下简称:GWRG)质疑的唯品会财务造假问题,由于本人不是财务出身,没有太多话语权。对于其他几点的质疑,想逐一驳斥:
1、唯品会的品牌知名度太低?
GWRG发布的报告称:“在中国听说过该网站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唯品会购物更无从谈起。”我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又有多少调研的受众作为支撑。中国目前有2亿多网购用户,在这2亿多的网购人群中,肯定有人没听过唯品会。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网站,面向的人群都不是所有人。即使是淘宝网,你问一个中国五线城市的农村大爷,他也没听过。是否听过这个网站,要看调研的受众是谁。也要看UV、PV。
对于知名度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唯品会的订单量来倒推出其UV:
唯品会发布的2013年Q1财报显示,一季度的总订单量为880万单。我们按每月30天计算,一季度就是90天。
每天的订单量为:880÷90=9.7万单
通常来说,B2C的转化率在3%——5%,我们拿4%来算,得到的访问量是:
9.7÷0.04=242
这242万可是UV哦,也就是独立访问量。如此大的访问量,和“听说过该网站的人不多”好像有点矛盾啊!
另外,对于GWRG提到的,说在唯品会购物更无从谈起,我觉得荒谬至极。唯品会公布的财报:2013年Q1活跃用户为280万人,总量订单为880万单,净营收为3.107亿美元。试问GWRG:这些购物人群,难道全是唯品会雇的托?
2、高毛利无法解释?
“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利润率的可持续性极低。该行业企业利润率通常为6%至7%,而唯品会的毛利率无法解释。”唯品会的毛利率一直是走高的:去年Q3的22.3%到Q4的22.9%,再到今年第一度的23.1%。可以说,唯品会毛利都在稳步提升。另外,对于物流的优化却是持续向好的:仓储物流占比从2012年Q3时的13.9%下降到Q4的12.5%。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优化的空间。毛利往上走,物流费用往下压,所以今年第一季度实现580万美元的净利润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唯品会的毛利,完全是正常的逻辑可以讲通的。服装本身的毛利就比3C这些标准品要高(3C一般是5%左右),而唯品会目前40%的SKU为服装。另外,唯品会毛利高的另一个来源是对商家的扣点,由于唯品会的销量巨大,对合作品牌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在做完一场特卖会后,还会对售卖的商品进行扣点。
售卖的品类(服装、家纺、美妆)本身毛利比较高,再加上规模优势对商家的扣点,唯品会的高毛利完全可以说得通。
3、模式是否奏效?
“唯品会的业务模式在中国并不奏效。之所以得不到高端品牌的充足供应,因为高端品牌不希望通过这种类型的渠道销售其产品。因此,唯品会主要以销售低端产品为主。”我觉得这样的结论,太简单、粗暴了。
先说高端品牌得不到供应的问题,确实是这样,这些高端品牌不希望通过线上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这不是针对唯品会的,LV、chanel在其他的B2C网站上都没有自己的旗舰店。因为渠道的管控,对奢侈品非常重要。他们暂时根本就不愿意“触网”,和唯品会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没有唯品会,他们目前也不会在网上售卖。
对于最后一个结论:“没有高端品牌,就售卖低端”。本人严重不同意。这两个观点存在逻辑的混淆。得不到高端品牌的供货,主要销售的就是低端产品?前一句能推导出后一句?逻辑,好像有点问题……
另外,不要一提到什么模式,就拿来和国外比。美国有美国的模式,完全移植到中国来不一定奏效。因为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消费习惯等差别太大了,尤其是零售行业。百思买在美国先进,到中国照样败退;麦德龙在德国彪悍,在内地照样做不过大润发……
唯品会从创立到现在,每个季度公布的财报,显示的访问量、订单量、重复购买率、活跃用户等,这些都是上升的。从另一个角度,不正是说明唯品会的定位符合中国的“国情”吗?中国永远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不可能13亿通吃,能把一部分人服务好,所获得的回报都是巨大的。
4、唯品会所售卖的为低端品牌为主?
唯品会所售卖的品牌,不是LV、卡地亚这样的奢侈品,而是在中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这些知名度的品牌包括线下的,也有线上的淘品牌;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例如耐克、韩都衣舍、Kappa、李宁等。请问GWRG,这些是低端品牌吗?请问你真的了解中国吗?了解中国的市场吗?
唯品会的订单,60%左右来自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可以说,唯品会推出的特卖品牌高度“契合”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特征:喜欢名牌,但价格不要太贵(因为收入有限)。而唯品会售卖的就是这些品牌的尾货,消费者用能承受的价格,买到了这些品牌的产品。对于限时特卖的模式,不是销售高端品牌的问题,而是卖的品牌是否是消费者喜欢的,然后通过深度的打折,能否让受众买得起,做成长尾,做大规模。从这点看,唯品会在这块可以说洞悉了行业的本质。70%的重复购买率就是最好的答案。
5、投资者大量撤出?
“在IPO前,红杉资本持有唯品会19%股权,而在今年3月,红杉资本开始减持唯品会,从10016136股减持至9291136股。”请仔细看下,拿10016136减去9291136,得到的数字是725000。我们再用725000除以总股数10016136,得到的是0.0723。也就说,红杉减持的股份占总股本的7.2%,这样的小幅减持,怎么可以算大量撤出?对于人人网CEO陈一舟抛售唯品会股票的事情,陈的抛售完全是个人行为,也符合投资的一贯逻辑:低点买进、高点卖出。陈的抛售,理解为个人投资者的行为更为恰当。
最后,说说闪购这个模式本身,就商业模式来说,是完全成立的。不仅有TJX,还有Gilt等,这些模式均是已经被验证的。到今天再看唯品会,模式已经不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因为模式本身已没有秘密,谁都可以做。但只有唯品会做到了这个行业的老大并且上市,背后的原因是对行业本质的理解和自身的运营能力:买手团队、招商团队、独家合作品牌商等。
对于闪购这种模式,有人说壁垒很小,这样的说法非常片面。涉足是可以的,但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那就靠能力了。限时特卖,不是一般的售卖,由于面向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唯品会的客单价200元左右),如何挑选他们喜欢的品牌、款式,这都有很高的要求。挑选好了,每天还要计算出不同的特卖组合,做的好才能吸引消费者。而唯品会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掌握了大量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数据,可以把特卖做的更加精准、科学。
特卖这个模式,规模则是另一个壁垒。销库存的品牌商,都是有一定实力的。这些厂商可以排队去见唯品会的老板,但你弄一个限时特卖网站,他们可能不会去找你,而是你去找人家。因为你的规模太小,品牌商把货品给你,你达不到人家所要的销售额。那样对品牌商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们需要最大量的处理库存,并且还要减少曝光度(没有几个品牌喜欢天天喊自己打折了)。唯品会能让商家把货拉到自己仓库,并且还能按销售额扣点,根本原因是自己的规模大。据唯品会的一位投资人讲,有的特卖会,一场销售额能达到2000万元。
最后,对于唯品会的模式和竞争力,财报会是最好的说服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