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金领之殇:保荐代表人的没落在所难免

2013-06-25 09:47:48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2009年至2011年IPO加再融资项目分别为169家、422家和371家,暂且取3年上市公司融资平均数321家,每一位保荐代表人一年也才签字了0.136个项目。

中华PE:

6月22日,素有“中国金领考试”之称的2013年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在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考场中罕见地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位置,这或许仅是保荐代表人考试走下神坛的一个缩影。毕竟,保荐代表人没落已在所难免。

首先,从保荐代表人供需关系看,目前证券市场中保荐代表人已彻底饱和,甚至可以说已过剩。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昨日已有2356位投行人员取得并拥有保荐代表人资格,同期取得保荐资质的保荐机构为78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家保荐机构拥有30至31位保荐代表人,这绝对已处于饱和甚或过剩了。

许多人对保荐机构每家平均30位保荐代表人数量没什么概念。按照投行人员配比,一位保荐代表人配置3名投行人员,30位保荐代表人意味着每家投行至少要有90位投行工作人员,投行总人数至少达到了120人。而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一家拥有120人的投行队伍,在国内绝对算得上中型。以2011年人事地震前的平安证券为例,彼时该公司保荐代表人也就70多位,整个投资银行事业部也才330多人。

其次,从证券市场保荐代表人的利用率来看,目前已彻底处于极低水平。按照Wind的统计,2009年至2011年IPO加再融资项目分别为169家、422家和371家,暂且取3年上市公司融资平均数321家,每一位保荐代表人一年也才签字了0.136个项目。如此折算下来,一位保荐代表人近8年才可以完整地签字一个项目。如果再算上目前实施的保荐代表人“双人双签”规则,保荐代表人实际的利用率肯定比上述行业平均水平还要低。

与保荐代表人供过于求和利用率过低相伴随的,是保荐代表人“金领”正在褪色。自去年IPO暂停以来,保荐代表人的待遇就在不断下降:首先是转会费已基本消失,其次是保荐代表人津贴在不少券商中已降低或取消,第三是项目签字费下降,第四是考试通过后加薪晋级消失。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近年来对保荐代表人业务不尽职和违规的惩处在不断趋严。从前几年的监管谈话、警示函、3个月不受理,到现在的直接撤销资格,惩处力度不断加严。截至目前,累计已有80位保荐代表人被中国证监会处罚。其中,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4位、监管谈话34位、警示18位、3个月不受理14位、6个月不受理2位、9个月不受理9位、12个月不受理6位。

一边是供求失衡导致的身价不断贬值,一边是签字风险不断提升,“金领”保荐代表人步入当初注册会计师同样的窘地,正在从神坛跌回凡间。然而正如一位投行老人所言,用考试选拔保荐代表人肯定不科学,但却没有比这更公平的选拔方式。保荐代表人考试空缺的背后,除了“金领”的褪色外,更希望是行业自律和监管的加强。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