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87%县民生投入不足:增民生支出是亏本买卖

2013-07-01 16:08:45 作者: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向民生倾斜的执行理念在落实过程中被地方政府大打折扣:这是近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出的信息。

中华PE:

向民生倾斜的执行理念在落实过程中被地方政府大打折扣:这是近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出的信息。

一些地方对民生投入严重不足。据审计工作报告统计,抽查54个县中有47个县的民生投入多项未达标,比例高达87%。但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地方政府仍违规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或用财政资金补贴竞争性企业。

截至2012年,18个省仍在执行的自定财税优惠文件多达760多份,近两年向企业减免或返还税费371.31亿元;还将75.2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贴或兴办竞争性企业,其中8.05亿元补给了限制类行业。

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审计工作报告曾给予定性:政府职能范围不够清晰。即地方政府仍然在管理型政府旧有的轨道上行驶,而距离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甚远。但事情也许远非那么简单,地方政府之所以敢与中央政府“叫板”,不仅由于理念和视角的不同,更在于他们的苦衷——财力困乏的软肋和以经济为先的政绩考核机制这个指挥棒。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央财政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曾康华表示,站在国家的角度,政府的职能是配置满足广大居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对于竞争性企业,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从理论上讲确实是这样,但地方政府之所以与中央政府相左,那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在地方财力趋紧的情况下,关停部分竞争性企业甚至限制类行业,对全国经济影响不大,但对当地经济影响却非常巨大。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地方的纳税大户,如果地方政府不对其进行扶持,可能致使当地建设必要的民生项目都有困难,更不要说其他了。曾康华说。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由于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地方财力吃紧早已不是新闻,也是地方债务高筑、土地财政出现的一个主因。审计工作报告也指出,“主要是地方政府缺乏收入及预算自主权。18个省2011年的省域税收中,中央财政分成52%,省、市、县各级分成9%、13%、26%;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地方各级税收收入不能满足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半,其中地方独享税仅够23%。”

在以经济增长为政绩考核机制的驱使下,作为市场的半个主体,地方政府的行为也表现出某些趋利性。有分析人士认为,补贴竞争性企业甚至限制性企业,地方政府是有收益和回报的,但增加民生支出,却是亏本买卖,有去无回。

作为不同的执政主体,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仅仅只有合作,还存在竞争,这或许也是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帮助企业逃税的原因。据审计工作报告披露,至2012年底,已批准并正在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有16种,涉及各主要税种;还有70多个地区以“改革实验示范区”等名义申请区域性税收优惠等待审批。

对于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曾康华建议,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调整我们的财政管理体制,即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加强和调整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相应压缩“三公”消费;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去融资。

对此,审计署也强调,应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充实地方税体系,保障其履行事权所需的财权,切实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清理撤销不属于中央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严格专项转移支付设立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强调,要优化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使它们更加符合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支出导向,同时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约束,形成监督,使得执行效果更加具有约束力。

关键词:民生投入不足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