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不畏“笔电”转移:低转高早有准备
2013-07-03 12:43:53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10天前,距离上海几十公里外,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密切关注一项协议的签署,他期待此次协议框架下两岸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可以在昆山试验区框架下,为昆山的台资企业带来巨大的转型空间。6月2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
因台资而兴、因IT业而兴的昆山,现在面临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
试验区的重大机遇
今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试验区,同时赋予昆山试验区7条政策。
昆山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作为试验区的一部分,开发区目前最期待的:一是和台资企业的技术合作;二是台资企业总部的入驻。
从1990年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投产以来,台企数量在昆山一路“高歌猛进”。截至目前昆山已有4275家台企,投资总额529.2亿美元、注册资本267.6亿美元,占江苏的1/4、大陆的1/9,成为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地区之一。
当前,台资经济占昆山GDP的50%、利用外资的60%、工业产值的70%、进出口的80%。台资已成为昆山经济的根基所在。
但近年来,大陆台企转型升级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巨大,昆山亦不例外。
早期进入昆山的台企多为“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企业,昆山也借助这种代工模式融入了全球产业链。近年来因为出口退税率调整、环保要求趋紧、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及金融危机影响,台企经营压力和风险增大,传统的代工模式亟待改变。
一位对昆山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昆山的存量台资中,代工企业虽然在进出口数据上占很大比重,但在税收方面的比重很小。“代工虽然是龙头,但庞大的配套对昆山贡献很大。”
当前,昆山台企投资领域逐步拓展,光电、高端装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但大量台资企业却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能否顺利转型,也影响着昆山的未来。
笔电的未来
昆山还必须解答另一个问题:笔记本电脑(笔电)产能的大量转移,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该如何化解?
1995年以来,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笔电生产商陆续在昆山设厂,配套厂商也随之而来,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构成了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
目前在昆山的配套厂商已超过1000家。在昆山,3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完成大到液晶面板,小到一根内置天线、一张产品说明书等80%的笔记本配件采购。10分钟,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组装完成,一笔10万台的订单4天就可以交货。
数据显示,2009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650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0%,但近几年,随着笔电产能向重庆的分流,昆山笔电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数据显示,2012年重庆生产笔电4200万台,全球笔电每5台有一台重庆造。近日,重庆至法兰克福货机航线正式投入运营,今后每周将有1.5万台“重庆造”笔电从重庆运送到欧洲。
另一方面是iPhone、iPad等新产品对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冲击。受此影响,2011上半年,昆山笔记本电脑出口金额下降12.3%,拉低全市出口7.6个百分点。
“2010年昆山笔电产量1.2亿台,2012年还剩下6500万台,跑掉了5500万台。按照一台300美元计算,就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工业产值。”管爱国并未回避笔电产能转移的现实。
上述对昆山颇有研究的人士也告诉记者,昆山内部做过测算,笔电产能转移3000万~4500万台是一个分水岭,一旦超过这个区间,就意味着配套企业也会离开。
内资发力
“2010年昆山工业总产值是7001.3亿元,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520.51亿元。一增一减之间,说明我们的其他工业增长了近3000亿元。”管爱国说,低端产品向生产劳动成本低的地方转移是经济规律,转移并不可怕,怕就怕在没准备。
早在2006年,昆山就开始实施一轮被称为“低转高”的转型实践,力推产业升级。彼时电子信息产业在昆山依然炙手可热,几乎每年新增1000亿元工业产值。
数年间,光电、装备制造、新能源、小核酸等特色产业悄然成长为昆山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2012年昆山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860.61亿元,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7.0%。
不过,管爱国称,IT始终是昆山的优势。2012年昆山IT产业实现产值4861.98亿元,约占昆山工业总产值的57%,拉动昆山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0个百分点。“笔电对昆山有影响不错,但同时昆山也在做附加值更高的东西。商务机基本还在昆山,这也是一种转型升级。”
不过,在大环境下,昆山的IT行业甚至整体工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2年1~9月,昆山IT业实现利税25.48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利润15.24亿元,同比下降17.6%。370家IT行业企业中,有140家企业亏损。
与之对应,2012年昆山市工业利税、利润以负增长开年。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5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利润总额412.29亿元,下降0.5%。
值得关注的是,昆山的内资企业开始发力。数据显示,2012年昆山市内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64.8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8.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22.2个百分点。全年内资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4.6%。
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
试验区获批速度“前所未有”
6月中旬,《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
他对记者表示,允许试验区内企业与台湾地区企业在集团内部试点人民币借贷业务、台资企业可以在试验区内以人民币直接投资,这两条政策如果用足,企业就将受用不尽。
第一财经日报:昆山试验区获批速度非常快,试验区申报的背景是怎样的?
管爱国:2011年12月18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到苏州视察工作,在昆山维信诺公司参观视察后召开了外资企业座谈会,当时我们有捷安特、仁宝电脑等三家台资企业和当时台协会的会长参加,讲到昆山正在帮助台企转型升级,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台湾人才不能互认、贸易便利化、国民待遇、税收减免等问题。
温总理当时就讲,昆山台资企业众多,要在财税、金融、海关等方面给予更好的发展空间。
2012年春节后我们开始请中咨公司做可研报告,温总理说要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中南部地区中小台资企业服务好,后来就确定叫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区。
2012年5月,我们召开研讨会,对中咨公司的可研报告进行了讨论修改,6月8日到江苏省政府论证,一次通过。7月1日江苏省政府报国务院,6日国务院转国家发改委,19日国家发改委召集16个部委听我们的可研回报,后来又扩大到22个部委。这个速度从未有过。
今年1月,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试验区核心政策诉求向国务院作了专门报告。2月小年夜,国务院正式批复。
日报:如何更好实现国务院批复试验区的7条政策的落地?
管爱国:5月27日,我们在台湾举行了深化两岸金融创新合作座谈会。台湾金融总会理事长李述德说,现在台湾人民币总量是700亿元,如何发挥作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可能台湾地区要参与到人民币的直接投资中来,试验区就是一个很好的流动对象。
所以,我们在积极争取台资企业可以在试验区内以人民币直接投资。
我们还希望可以借贷,试验区内企业与台湾地区企业总部之间可以在集团内部试点人民币借贷业务,此次7条政策中也有此表述。
台湾拆借人民币的利率很低,与在大陆相比有3~4个点的差异。目前台资企业在昆山的总产值4800亿元左右,如果一年以资金滚动10次计算,就要480亿元。由此,企业可以节省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财务成本。
当然,我们还在考虑封闭环境下的柜台交易,还在研究A+T,现在我们和台湾的柜台交易协会、台湾并购行业协会都在协商,希望允许试验区的企业在昆山股权交易中心和台湾的股权交易所联合挂牌,有更多的选择来购买企业的股权,实现更好的价格。
目前,《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办法》已经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上报央行,待央行批复后将分阶段颁布实施。
日报:昆山几年前就开始了对台企的转型升级,目前台企的投资规模、盈利、产业能级是什么状况?
管爱国:从2008年到现在,台资在昆山的规模增长了30%多,这里面有自然增长,比如盈利再投资,有追加投资的增长。
产业能级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以富士康为例,它在昆山产能没有下降,但是人数在下降,大多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用自动化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是不划算的。
去年昆山经济人口减少了5.8万人,但是人均生产效率在提高。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