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风雨20年:集资2万亿港元市值增长230倍
2013-07-16 09:37:51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20年前的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HK)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拉开了境内企业赴港上市的帷幕。经历1997年的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香港H股几经“沉浮”。
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在港交所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的H股已经达到176只,总的集资额高达1.92万亿港元,市值翻了231倍,在整个香港市场占得一席天地。
国企改制新路径
H股,即注册地在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1993年正式登陆香港。
当年,由青岛啤酒打“头炮”,带领其他国企,率先赴港上市,上市之初市场反应极其热烈,一上市便获得超额认购,在市场上掀起中国概念热潮。随后,便有不少企业前赴后继,在香港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截至今年6月底,H股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的股票分别有150只及26只,其中主板上市的H股市值占比为20.44%。而在1993年刚引入H股之时,H股在港交所主板的市值占比仅为0.61%,这20年来,H股的市值也翻了231倍,达到4.2万亿港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国务院国资委一直鼓励央企整体上市,但央企业务较多,也相对复杂,很难全部打包上市,就存在集团公司未上市的资产或非核心业务,这些存续公司面临着改革、改制的问题,一度成为难解之题。不过,随着中海油田服务(02883.HK)于2002年登陆港交所,便给国企存续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近日,又有一家存续企业在香港上市,中石化炼化工程(02386.HK)以10.5港元/股的招股价在香港上市。去年年底,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曾向媒体透露,炼化工程板块重组改制从启动到挂牌仅用了半年多时间。
“民企风暴”的启示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H股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除国企外,不少民企也纷纷以H股形式上市,希望在这个资本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1996年7月,科龙电器(00921.HK)成为首家乡镇企业H股,2001年12月,浙江玻璃(00739.HK)挂牌上市,是首家民企以H股形式上市。由于背负巨额债务,浙江玻璃今年3月向法院申请破产,6月起便已正式被取消上市地位,为民企公司治理敲响了一记警钟。
由于部分民企为急于上市集资,未能制定足够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机制,去年曾在香港市场刮起一阵“民企风暴”。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监管机构在为加强监管绞尽脑汁,而另一方面,民企也在进一步提升透明度,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去年以来,不少企业都已开始主动向港交所递交每季度业绩。
从稚嫩到成熟
H股刚登陆港交所之时,尽管备受投资者追捧,但由于数量较少,1993年全年H股总的成交量仅为330.38亿港元,占市场总成交的3.01%。随后的8年时间,H股的成交量在整个香港市场的占比都没有超过10%。就在“H股十周年”之际,H股成交量开始爆发,此后便一发不可收。
H股的活跃程度在2007年至2008年达到了顶峰,其中2007年H股成交量达到77488.99亿港元,占大市成交的46.93%,几乎占据了香港市场的“半边天”。不过,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上近年来不少大型外国企业登陆香港,如普拉达(01913.HK)、欧舒丹(00973.HK)等,H股成交占比开始回落,2010年以来,H股成交量占大市比例一直保持在38%左右。
H股由最初开始的争相追捧,经历了无人问津的冷静期,现在正在步入稳定期。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早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H股上市交易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香港的整体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特别是对资本市场而言,从许多方面来看,这是中国资本项目放开的开端。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