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暴
2013-07-30 11:08:01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 从此前两次审计结果来看,规模相对可控,远未达到危及中国经济或者产生金融危机的地步。但隐忧一直挥之不去,很多市场人士始终认为规模并未完全暴露。
这些市场的忧虑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审计署近日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次审计署并未强调“地方”,预计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首次进行全面审计,而第一次全面审计可能加大暴露更多风险。
不过,多家机构的一个共识是,此次政府债务审计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摸底,而非引爆债务风险,因而市场不必过于悲观。
政府债务大摸底 融资阳光化前奏?
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将是过去两年多来第三次政府债务审计,凸显了我国政府化解债务问题的迫切性。
与上一轮“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不同的是,此次审计对象为“政府性债务”,并未强调“地方”,暗示此次审计范围将有所扩展,国家机关及中央事业单位很可能被纳入在内,不排除纳入乡镇政府债务。
从一场因管理层不愿“放水”而造就的钱荒,到此次政府债务大摸底,体现了新一届政府整肃金融风险、推进经济改革的决心。据此,业内人士预期,此次债务审计有望成为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阳光化前奏。<<<更多阅读
中国式审计
随着新一轮政府债务审计拉开大幕,出于近年来对地方债务的忧虑,人们又一次称之为“审计风暴”。事实上,今年4月份爆发的债市“打黑”以及后续改革,同样被视为“审计风暴”的结果。
审计署,这个成立刚满30周年的中央机关,在我国经济领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某种程度上,在我国现有体制下,通过“审计风暴”推动改革,成为中国式审计的特殊使命。
今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审计署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审计对经济的“体检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此时此刻,别忘了李金华。1998年到2008年,李金华连续10年担任审计长,其大胆揭露中央部委违规问题,尤其在2003年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后,引爆了一场又一场“审计风暴”,既推动了相关部委的治理纠正,又令审计署独立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更多阅读
全面审计杀伤力难及“钱荒”
7月28日,审计署网站挂出了一则标题为“政府性债务审计将全面展开”消息,宣告地方债审计风暴的来临。业内对此多解读为,中央对于地方债务进行情况摸底,防范金融系统发生系统性危机。
昨日是消息发出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开盘后就遭遇一波毫无抵抗的下跌,但此后多空双方在1980~1990点附近争夺,盘面上呈现盘整向下的形态。
在业内人士看来,钱荒直接打击的是资金面,而清查地方债影响的是基本面,也就是行业景气与业绩的下降,后者需要一个过程。
针对审计风暴,各大券商在上周末都召开了电话会议。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鉴于2011年的审计风暴中,周期性行业下跌幅度较大,建议远离;其逻辑则在于:调结构背景下,国内靠投资保增长的模式很可能改变,如此一来,以往那些受益于投资建设的周期股,比如建材等,景气度和盈利将下降。<<<更多阅读
股市谁最受伤?
审计风暴对股市的杀伤力并非没有参考,至少可从上一次审计风暴后股市表现来窥探一二。
2011年的审计报告在当年6月份发布,沪指从7月开始一路下跌到10月底,跌幅超过10%。往年国庆前后都有一波上涨行情,这个“规律”在当年也被打破。行业上钢铁、建材等跌幅居前。
比起周期股,房地产虽然也处在风口浪尖,毕竟土地是地方财政,乃至地方政府解决债务危机最有力的武器,对此机构的看法分为两派。
刘景德也对记者说,审计风暴对银行的影响并不大,负面效应在前期钱荒已经被集中释放过一次了。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