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6月底高收益理财潮进入兑现期 超3成收益触及6%

2013-08-06 10:00:43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1个多月以前的那波为揽钱而出现的超高收益理财产品潮,现在正是兑现的时间了。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银行在6月末至7月初发行的短期限产品陆续到期。

中华PE:


理财产品除了收益的“正数”之外,也有托管费、结算费和服务销售费等各项手续费的“负数”。CFP供图

超短期高收益“入袋为安”8月依然稳健和收益并重

如果你没有忘记6月底那一波超短期高收益理财狂潮,那么现在已经陆续进入真金白银的“兑现期”了。来自业界统计表明,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最高收益达到8%以上,让时下普遍平淡的行市显得有点尴尬。那么,在既不是季度节点也鲜有节日档期的8月,理财行情会如何演绎?

超过3成收益率触及6%

1个多月以前的那波为揽钱而出现的超高收益理财产品潮,现在正是兑现的时间了。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银行在6月末至7月初发行的短期限产品陆续到期。披露了到期产品收益率的共有80只,其中,有26只产品的收益率达到或超过6%,占总数的32.5%,绝大多数产品的投资标的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此外,还有5只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越上了7%的“眼红线”。其中收益率最高的是徽商银行发行的一款保证收益型产品到期收益率达8.045%。排第二的为广发银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到期收益率为7.5%。

即使期限未到,预期收益率高于7%值得期许。银率网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有15款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于7%,其中有10款产品集中在6月末“钱荒”期间发行。

而根据业界统计,在上半年共有12444款理财产品披露到期收益率,其中86款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率,7款产品实际收益为零。这意味着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有99 .3%预期收益率,还是比较“靠谱”。

结构性理财产品继续滑铁卢

虽然上半年的收益“财报”看起来还不错,但结构性理财产品依然难逃“魔咒”。

记者注意到,根据银率网的统计,今年以来在未达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中,78%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近8成,其他基本是信托类理财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挂钩汇率和大宗商品的产品表现最差。业内解释,上半年美元指数强势上涨,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跌,一些银行错判了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导致产品到期收益不达预期。此外,上半年欧元、英镑、澳元等兑美元贬值趋势明显,或超过预期,这使得2012年初发行的产品难以实现预期收益。毕竟很多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兑现承诺,最后需要看金融市场的“脸色”。

超短期和中长期依然受宠

揽储压力和节日噱头都陡然减少的8月,行情会如何走?来自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上一周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4天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和12月以上期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也就是说,超短期和中长期这两种模式,依然折射了理财者的两种主要心态:求收益和求稳健。

对于下半年走势,有分析指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仍有可能继续高于上半年,但无法达到6月的那种巅峰状态。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认为,目前来看包含超短期在内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已持稳,预计除非出现突发情况,否则8月份理财产品收益率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整体收益率可能出现和上半年相比小幅上抬的情况。

理财贴士

别只盯着账上的预期收益,你的银子有多种“被侵吞”方式

对于理财市民来说,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才是大事。不过,如果过于紧盯着收益率,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实际上,理财产品除了收益的“正数”之外,也有托管费、结算费和服务销售费等各项手续费的“负数”。有业内人士发现,继6月下旬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至6%之后,7月有部分银行却调高了理财产品销售管理费,有的从0 .1%涨至0 .45%,“涨价幅度”可谓不小。分析人士称这或与6月底那轮“赔本赚吆喝”有关,后期不得不以提高收费来弥补银行的收益,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收益也要选择费率较低的银行。

而对于喜欢玩短线的理财者来说,过于追求一星半点的收益率可能得不偿失。银行理财师举例表示,由于期限短,采用“短平快”投资手法,虽然每一次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可以最大化,但算上“资金的在途时间”,年度实际收益率要打折。比如,一款投资期限为1个月的理财产品,从发行募集到还本付息,资金实际占用时间最长可能会需要40天以上,如果银行给予年化收益率5%的承诺,经过稀释之后可能实际还不足4%。

还有业内提醒,个别理财产品尽管预期收益很高,但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是否投资这样的产品,一定要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风险承受力。不能只看预期收益率,忽视风险的存在。”

关键词:收益理财进入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