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利用理财产品诈骗案件遭曝光 网上渠道真假难辨

2013-08-07 09:53:08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普通市民理财最主要方式之一。2012年,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支,理财资金余额为7.1万亿元。

中华PE:

认购资金不能随便汇入个人账户,还要签好合同

上网买理财产品,须在实体机构网点开户再操作

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普通市民理财最主要方式之一。2012年,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支,理财资金余额为7.1万亿元。进入2013年,银行市场资金状况紧张,加剧了理财产品的火爆程度。然而近期,媒体却连续曝光了两起涉嫌利用理财产品诈骗的案例。对此,农行佛山分行理财师孙涤暇提醒,市民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不能将资金汇入个人账户,最好签合同时再付款。

案例1将资金汇到个人账户

[骗钱经过]

客户购买收益率为15%- 16%理财产品

到期发现收益率还不如银行存款利率

客户经理提出用另一款产品做补偿

客户再度投入资金却无法联系客户经理

据8月2日中国网报道,南京市民唐女士去年4月到银河证券南京江东中路营业部咨询一理财产品时,该公司客户经理李磊和陈珊珊表示其收益可达15%-16%。于是,唐女士存入100万元购买该产品,但未签订书面合同。今年3月,该理财产品即将到期时,唐女士发现其收益率比银行存款利率还低。此时,李磊向唐女士推荐另一款“收益高达1%、期限仅一天”的理财产品,同时强调“专为唐女士而设,是对前一个产品损失的补偿”。李磊说,这产品是他接下的,公司要求将该产品的资金都汇至他的卡上,然后统一购买,同时还出具了一张盖有营业部公章的《收条》,上面注明投资款返还日期。于是,唐女士再次筹集近900万元,汇到李磊个人账户,但此后便无法联系上李磊了。银河证券公司以该事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为由,只赔偿了唐女士28万元,但近900万元的本金银河证券不愿承担。最终,唐女士一直诉状将银河证券告上法庭。

[提醒]

资金只能汇到机构账户 带公章收条也不等于合同

在农行佛山分行理财师孙涤暇看来,这个案例暴露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唐女士将钱汇到了个人账户里。目前,市民购买理财产品时,资金就会进入银行机构的交易系统,这样安全性最高。不过,一些由证券公司或信托机构代销的理财产品,存在不通过交易系统操作的现象。市民要避免遇到唐女士的遭遇,就要认真核对理财产品合同上的募集资金账户。因为,在理财产品合同中,都会对募集资金的账户性质及资金投向有清晰规定。理财产品是绝对不可能用个人账户来开户的。市民要谨记这一点,不要相信客户经理各种言辞,资金只能汇到机构账户里。

其次,唐女士两次购买理财产品都没签合同。合同是市民与委托机构之间权利义务划分的重要依据。该案例中由营业部开具的有该营业部公章的收条,其作用也不能与合同相提并论。不过,也存在一些特殊理财产品,购买时无法现场签订合同。而是需要所有投资者签名后,再制作好合同,然后再签约。但这种理财产品合同,肯定会有提前的电子版可以查看,因此市民要进行证据留存。另外,市民也要了解清楚所购买的理财产品风险,不能只盯着年化收益率看。

对上述案例,佛山知名律师徐玉发认为,唐女士近900万资金,应由客户经理所服务的机构来偿还。由于唐女士购买理财产品,是基于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其购买行为发生在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且营业部出具了盖公章的收条,这属于《民法通则》中的表现代理。因此,客户经理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只是他钻了管理漏洞,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应向唐女士赔偿本金。

案例2网上渠道真假难辨

[骗钱经过]

高分红诱人投资,让客户连续几天收到高回报

对方趁机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

临近分红时称项目取消并主动赔偿违约金

称支票只能开整数,让客户汇钱“找零”后失踪

据8月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网友“宝宝嘿咻哈”近期发帖称因轻信“高额分红”,落入网络理财骗局。“投资3000元,每天分红110元,共分红200次,合计22000元,200天后归还本金3000元。”如此收益很诱人,王慧(化名)通过银行向网上理财产品供应者汇3000元。第2、3天,果然收到110元的分红。她再投6000元(每天分红240元),接下来每天进账350元。几天后,对方推荐一种21天的短期理财产品,投资3万元,7天返12000元,分红3次。她再次“投资”。临近分红,对方电称项目取消,将赔偿她1万元违约金,共返4万元。随后却称支票只能开5万元整,让她先汇1万元,收钱后就人间蒸发。王慧三次汇款共39000元,扣除4000元“分红”,共被骗35000元。目前,她已报警。

[提醒]

线下柜台登记后再从线上买理财产品

孙涤暇说,网络渠道销售理财产品已出现好几年了。截至去年,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的就有233家,还不包括证券和信托机构。市民不可能对所有发行机构都熟悉。因此,市民选购理财产品时,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发行机构。其次,目前尽管很多银行开通了理财产品销售的网络渠道,但市民如果要上网购买理财产品,须先在实体机构网点实名制开通网上账户,才能登录。市民只需认准在线下办理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一般就能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