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中国资本抄底英国 李嘉诚控制其三成电力

2013-09-04 11:09:16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中国人在英国的投资并购项目资金便超过80亿英镑。李嘉诚旗下公司在英国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更是引人注目,目前,李氏家族企业已经控制英国30%的电力供应,7%人口的供水,25%的天然气。

中华PE:

日前,中国中融集团有意斥巨资“复原水晶宫”(Crystal Palace)的消息,引起英国媒体一阵哗然。

作为炫耀维多利亚工业时代荣光的世博会原址,水晶宫曾经是世界目光聚焦所在,无数英国人为此而骄傲。如今,中国人要来为英国人“鸳梦重温”了。

“中国人来了!”这是BBC两年前曾经播过的一部反映中国在非洲、南美洲等地投资的纪录片的片名,现在,中国人正全面“进攻”英伦。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中国人在英国的投资并购项目资金便超过80亿英镑。如果再加上去年的一些大项目,数额更是可观。

而投资并购范围,则从基础设施到房地产(行情 专区),从零售业到实体企业,涉及领域相当广泛,以至于有英国媒体更是耸人听闻地用“中国人买下了英国”的标题对中国资本进入英国进行报道。

也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投资英国出现“井喷”,十几亿英镑的单个大项目常有耳闻。仔细统计“进军”英国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数家珍。

华为追加13亿英镑扩大在英业务、吉利1104万英镑收购伦敦标志黑色出租车、光明集团7亿英镑控股维他麦、地产公司总部基地12亿英镑买下皇家码头、中国平安(行情 股吧 买卖点)2.6亿英镑成为劳合社大厦新主人、大连万达斥资7亿英镑伦敦建五星宾馆,还有李嘉诚成为英国基础设施大佬,当然,主权基金中投和银杏树公司也是中国投资英国绝对主力之一。

伦敦发展促进署贸易投资主管大卫·斯莱特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过去几年,来伦敦谈合作的中国企业大约有130家,占前来英国谈合作中国企业数量的60%。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伦敦的国家排名,正逐年靠前。”

而前不久,英国政府宣布2012年伦敦奥运会一年间创造经济价值近100亿英镑,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就达20%,占来自海外资金投资的大头。

中国投资人确实成了英国经济的“香饽饽”,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从英国首相卡梅伦、财相奥斯本,再到伦敦市长约翰逊将接踵到访中国。

基础设施新投资超135亿英镑

在过去3年,中国香港企业,特别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在英国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引人注目,目前共有6个项目,涉及领域包括天然气、电力(行情 专区)和水务。

2010年7月,长江基建以58亿英镑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英国电网业务;时隔一年,又以24亿英镑买下英国上市公司Northumbrian水务;同样在夏季,2012年,长江实业牵头的一个财团同意斥资6.45亿英镑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WWU).

随着上述交易的达成,英国30%的电力供应,7%人口的供水,25%的天然气,都开始依赖李氏家族企业。加之更早之前投资的北方燃气公司和布里斯托海岸能源公司以及南方水务公司,李氏家族对英国能源的控制力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中国主权资金的目光也投向了英国基础设施。

2012年1月,中投公司以2.76亿英镑获得英国最大水务公司泰晤士水务8.86%的股权。泰晤士水务公司为伦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区供水。

同年11月,中投国际投资英国基建设施的行动又进了一步,斥资45.6亿英镑通过其全资子公司购买英国希思罗机场控股公司10%的权益。

无怪乎,英国人发出了“中国人买下英国”的惊呼。

地产投资异军突起

尽管英国整体经济惨淡,但是其首都伦敦作为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一直以来都吸引了全球投资人的目光。近些年来, 来自亚洲、中东和北美的买家,已向伦敦的写字楼、商店和酒店等商业地产投下了巨额资金。而中国的主权基金也在同一时间抢滩英国商业地产。

从2010年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在伦敦金融城核心地带,英格兰央行对街购置大楼建立伦敦分行新总部,到2012年中投公司斥资2.5亿英镑购买德意志银行(行情 专区)英国总部“温彻斯特大厦”,中国主权基金进入伦敦地产市场的势头引人注目。

而由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伦敦注册的银杏树投资有限公司,去年夏季因有意以5.5亿英镑收购主要经营和管理英国大学学生公寓的“大学合作伙伴项目公司”(UPP)40%的股份,进而走入人们视线。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早在去年年初,中国资本对伦敦商业地产的投资便已开始。

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跨国投资部负责人拉斯德·哈桑对本报记者透露:“银杏树公司2012年初买下了黑岩集团的总部大楼。他们不久前又作为投资人之一,签约购买了一座叫做Ropemaker Place的新办公大楼。”

本报记者在伦敦金融城的中心位置找到了这两座都超过20层的大楼并了解到,银杏树投资公司于2012年5月以2.85亿英镑的价格完成购买黑岩集图总部大楼,而Ropemaker Place 大厦则为联合投资,出售价格高达4.7亿英镑,银杏树投资公司参与了投资。

英国商业地产因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严重衰退,给全球投资人提供了“抄底”可能。2012年,市场开始有所稳定,尤其是伦敦的商业地产逐渐呈现复苏势态。

整体上来说,英国40%~50%的商业地产交易额都来源于海外的投资商,而海外资金投资伦敦金融城占比破纪录地达到了76%,交易规模为89亿英镑,亚洲投资人则以22亿英镑的交易额成为其中翘楚。

而对伦敦西区等市中心商业地产的投资,中国投资者紧随美国、德国、加拿大和马来西亚之后名列第五,交易总额达6.83亿英镑,虽与排名第一位的美国(11亿英镑)有一定差距,但仍是一股飞速上升的势力。

除了主权基金,中国其他投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也对英国商业地产跃跃欲试。去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5亿英镑,在金融城内购置了Finsbury Circus 1号办公大楼。

今年7月8日,中国平安保险(行情 专区)集团斥资2.6亿英镑,从德国商业银行旗下不动产管理公司手中购得劳合社大楼,这是中国保险公司第一次尝试在海外购置不动产。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劳合社大楼的主要物业由劳合社保险伦敦公司承租,租金1600万英镑一年。有人算了一笔账,按此租金,平安可在11年左右收回成本,投资年回报率在6%~9%之间。

【延伸阅读】

华人首富李嘉诚资产半数西移主宰英国经济

过去3年,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投资逻辑很好诠释了一句话:大中华区好似一个商业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

8月1日,和记黄埔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证明,李嘉诚的投资重心仍在不断西移。受惠于英国配气网络WWU首次入账收益和欧洲电讯业务持续改善,和黄录得纯利124亿港元,按年劲升23%。以EBITDA计算,欧洲贡献了集团35%的利润,比香港和内地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

在香港,李嘉诚正在为他的百佳超市积极物色买家,美国巨型私募基金KKR是最新的竞购者。投行消息人士透露,和黄的心理售价不低于300亿港元,筹得的资金除偿还贷款外,很可能再次投入欧洲基建及公用事业(行情 专区).

作为一代“香港梦”的代表,李氏家族流露出越来越浓厚的“欧洲情结”,到目前为止,约半数的公司资产已转移至欧洲,3年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

李嘉诚究竟如何“离开”香港?

欧洲收购图谱

“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这是李嘉诚去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的表白。

但李家的投资脉络,却似乎在讲述另一个故事。李嘉诚的海外投资第一次被市场熟知源于2000年的“卖橙”神话,低买高卖,大赚1130亿港元。不知是否因为年岁渐长,亚洲首富的投资策略越趋稳健,近年大爱公用事业。

2010年,以长子李泽钜为先锋,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不到1年,长江基建再次出手,花费24.1亿英镑(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又等了10个月,长江基建高调出击,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 & West Utilities(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合共超过125亿英镑(约1550亿港元).

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折合3720亿港元)。单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去年收购的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则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

毫不夸张的说,某种程度上,李嘉诚已经主宰了英国的经济与民生。

完成收购WWU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说:“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但当记者在业绩会上让李嘉诚谈论香港的营商环境时,他却笑着说:“商人不谈政治。”

今年6月,李嘉诚把触角由英伦三岛涉足到欧洲大陆。由控股母公司长江实业牵头,豪掷97亿港元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共计35%的股权。

除公用事业外,李嘉诚毫不吝啬数百亿资本开支,力求提振欧洲电讯的盈利。在最新公布的中期报告中,主席李嘉诚用“重要里程碑”来形容欧洲电讯首次扣除资本开支后EBITDA录得正数。

经济学家关焯照认为,香港市场逐渐饱和,且不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竞争者,零售、电讯业务盈利增长缓慢。

资产西移路径

根据和黄提供的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港元和214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

相比之下,在香港,李嘉诚3年内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收购不到3个月,香港就爆发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码头工人罢工运动,前后历时40天。最终,和黄屈服于压力加薪9.8%才解决了劳资纠纷。截至6月底,和黄港口业务的EBITDA按年仅微升2%,与和记电讯香港并列盈利增速最慢的子公司。

就算是向来以香港为基地的地产业务,长实今年首6个月物业销售收益同比大减37%至38.3亿港元;由于出价不够进取,年初至今竟没有投得任何新土地。

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说:“商人永远只会看重投资的回报率,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欧洲经济低迷,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李嘉诚已逐渐将投资重心西移。”

这是有迹可循的。

2010年欧洲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占集团EBIT总额仅17%,香港占比30%,中国内地以28%位居次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欧洲EBIT占比已升至31%,香港和内地分别降至17%和18%。若扣除资产折旧,欧洲上半年EBITDA录得158亿港元,是香港的2.4倍。

再以资本开支为例,和黄前6个月共计支出110亿港元,投到欧洲地区的就有76亿港元,占比高达69%。期内,香港与内地合共14.3亿港元,甚至还不如亚洲其他地区的开支(20亿港元).

若计算资产和负债,欧洲总资产为3516亿港元,占比44.5%。单一欧洲3集团负债累计1251亿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业务,欧洲债务总量超过集团总负债的一半。

郭家耀分析,资本开支的高低决定了公司资源投放的优先顺序,李嘉诚宁可忍受连续8年的亏损(2003年-2011年)也要继续投资欧洲3G业务,这本身已充分证明了欧洲在他心中的地位。

而高杠杆的财务投资出现在欧洲,则预示这场资产西移的过程还远未结束。(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