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并购 券商新蓝海

2013-10-23 10:07:19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因首次公开募股(IPO)暂缓而焦虑不安的众投行,正将眼光投向庞大的并购市场。二级市场上,由券商引导的上市公司并购热潮正在兴起,并购业务能否成为券商投行突破通道业务瓶颈的新蓝海?

中华PE:

因首次公开募股(IPO)暂缓而焦虑不安的众投行,正将眼光投向庞大的并购市场。二级市场上,由券商引导的上市公司并购热潮正在兴起,并购业务能否成为券商投行突破通道业务瓶颈的新蓝海?

记者认为,并购业务在2013年崛起,既有偶然亦有必然之处。趋势一旦形成,无论是对券商业务走向,还是对整个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个偶然之处在于,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IPO暂缓,导致大量产业资本缺少资本平台出口,纷纷选择借壳上市公司,随之带来券商的相关并购顾问业务。今年以来,多家公司先后停牌宣布借壳重组,例如长城影视借壳江苏宏宝(002071,股吧),济川药业借壳洪城股份(600566,股吧)等。本次IPO暂缓,有着多重原因,但是对一些拟上市公司来说,其面对的现实是,目前排队企业已达数百家,即使IPO开闸,按正常流程走,上市也在两三年之后。对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来说,IPO是远水不解近渴,借壳上市就成为较好选择。

第二个偶然之处在于,今年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分化,游戏产业、高科技、文化传媒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传统行业。反映在市盈率上,这些热门行业的市盈率往往在50倍、60倍之上。由此,这些热门上市公司就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进行产业并购。

首先,从做大市值和股权激励的角度来说,这些公司对优质资产或热门行业资产的需求日益强烈,市场反应驱使这些公司并购。其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动辄数十甚至上百倍,但是产业市场并购往往只需10倍、20倍市盈率估值,并购的结果实际是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国外曾经盛行的上市公司并购热潮即是由此而起。

记者发现,不少投行在此过程中敏锐地抓住产业和市场机会。例如华泰联合证券协助蓝色光标(300058,股吧)便是一个经典案例:于2010年登陆创业板的蓝色光标,通过一系列并购,短短几年内形成了一个多品牌、多业务的综合性传播集团架构,规模从2009年的4000多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亿多,市值从上市之初的32亿元发展到270多亿元。

投行并购业务兴起亦有必然之处。

必然处之一在于,对券商来说,传统投行通道业务下滑已是一种必然,这使得并购业务引起券商的逐步重视。2009年~2011年期间,中小企业资源集中释放,我国承销保荐业务爆发性增长。然而这至少又暴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2/3以上的央企、银行业资产上市,以及一些高成长中小企业上市,未来我国新股资源必然减少,并逐步让位于再融资业务,但再融资受市场硬约束较大;第二个问题来自上市公司质量,近年来部分新上市公司质量问题陆续暴露,而证监会的财务核查以及铁腕处罚,使得过去冒进的部分券商不得不审视项目风险。

必然处之二在于我国当前的产业格局正是并购业务兴起的良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少投资拉动型的产业,例如钢铁、水泥、造船,乃至乳业、高科技、传媒,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产业并购来消化落后产能。对比美国上世纪初的重工业化阶段,在石油、冶炼、钢铁、化工等行业,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这些公司正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整合了美国经济,使美国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资本市场的并购业务,并不是IPO业务暂缓下的无奈之举,相反,它的兴起有着多层次的原因,当前形势下,需要券商准确认识国民经济和产业的格局变化,未雨绸缪,提高在并购整合业务的服务水平和资源。
 

关键词:并购券商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