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霍英东争产案卷土重来:三兄弟争抢30亿南沙权益

2013-10-29 09:59:23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10月的香港不缺话题,那边资本市场IPO接连登场,这边霍英东争产案也卷土重来,新生争议围绕霍英东基金在南沙项目持有的25%左右的权益。

中华PE:



资料图

10月的香港不缺话题,那边资本市场IPO接连登场,这边霍英东争产案也卷土重来。

2011年,霍英东与长房(原配夫人吕燕妮)所生的第三个儿子霍震宇,指责霍家遗产执行人、长房二哥霍震寰“私吞”家族公司股份及银行(行情 专区)存款等,将霍震霆和霍震寰等16名家族成员告上法庭,要求撤换遗产执行人,不过,家族成员最终在去年8月达成庭外和解。

而今年4月,霍震宇再次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和解协议,他称霍震寰隐瞒亡父权益,不诚实、不可信,要求重开案件。

10月28日,高院开始对该案进行一连5天的审理,霍震宇和霍震寰由律师代表出席聆讯,霍震霆则由香港前律政司司长黄仁龙作代表。法官潘兆初表示,将关注霍震寰和霍震霆是否破坏和解协议,以及官司会否影响霍英东二房及三房的利益。

南沙25%权益

新生争议围绕霍英东基金在南沙项目持有的25%左右的权益。

今年4月再度提起诉讼时,霍震宇的代表律师在法庭上表示,霍英东持有51%股权的南沙项目,1997年霍英东四父子通过决议,通过有荣有限公司(下称“有荣”)将其中一半股权转至霍英东基金有限公司,即由霍英东基金持有南沙项目25.5%的权益,由霍震寰代表霍英东基金签署文件,赋予有荣2007年6月30日前购回这部分股权的权利。

霍震宇律师当时称,这个回购安排,只有霍英东及霍震寰知情。直到今年1月,霍震宇才从毕马威提交的有关遗产的审计报告中得知这项安排,随后询问霍震寰及霍震霆何时将这部分股权分配给长房进行分产。霍震宇律师表示,霍震寰称,南沙项目仍在发展中,收益难以预测,而回购股权的行使期限已过,所以,南沙的权益将不会归入和解协议中。

南沙权益是否列入和解协议,对长房子女的权益将有极大影响。若不列入和解协议,权益最终只会由控制主要公司的霍震寰及霍震霆所得,否则,将在长房子女间平均分配。霍震宇方面称,这部分权益约30亿港元。

10月28日,霍震宇的代表律师在法庭上表示,希望法庭根据简易判决,重开案件,并称,如果法官不接纳重审,案件可能要拖延更长时间。

霍震寰代表律师和黄仁龙均表示反对,认为审讯会影响二房及三房的利益。黄仁龙称,即使二房和三房家属最终能够取回属于自己的遗产,官司也会让他们遭受无辜牵连。霍震寰律师则表示,今天是霍英东的死忌,审讯家族争产案是伤心的事。代表二房、三房的律师认为,希望不论审讯结果如何,都不要影响到他们的权益。

而除了霍震宇提起的诉讼,霍家还将面临另一场内部争斗。上周,两名长房女儿霍丽娜和霍丽萍也入禀高院,将霍震寰、霍震宇、霍慕勤、霍震霆等16人列为被告。入禀状中并未说明原因,但也要求撤换现有遗产执行人,点名由已退休的上诉庭副庭长罗杰志担任。

短暂的和解

2006年,霍英东去世时,曾在遗嘱中订明在其过世后20年内不可分家。不过,5年后,霍震宇就公开指责身为遗产执行人的霍震寰将部分家族公司股份、银行存款等据为己有,并要求三房人签署家庭协议,确认分产安排,向法庭提起诉讼,要求罢免霍震寰及年事已高的姑姑遗产执行人的身份。

去年8月,争产案一度达成庭外和解,根据当时的和解协议,霍英东约300亿港元的遗产中,约100亿港元预留给二房和三房成员,另外200亿港元则由长房三兄弟平分,三人分别获得约65亿港元。霍震寰曾在庭外表示“大家一家人,一路融洽”,霍震宇也表示对结果感到高兴。

霍英东300亿港元争产案再掀诉讼 长房两女加入战

据媒体报道,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遗产风波,本随着长房震宇与震寰两兄弟达成和解而告一段落,但震宇后来指亲兄涉隐瞒霍老资产,要求重开官司。案件距开审不足一周,霍老长房两女儿加入震宇阵营,日前向香港高等法院要求罢免身兼霍老遗产执行人的震寰,改为委任退休上诉庭法官罗杰志或其他合适的人选代替。

向法院起诉要求罢免遗产执行人震寰

霍家长房共有5兄兄弟姐妹,除了震霆、震寰及震宇3兄弟,原诉人丽萍及丽娜两姐妹极少曝光。除了霍震寰,其余来自霍家长房、二房及三房合共15 人,亦因同属霍老遗产受益人而被列为本案被告,另包括霍老的两名遗孀。

入禀状指出,原诉一方丽萍及丽娜要求罢免同属长房胞兄霍震寰的遗产执行人职务,要求委任退休上诉庭副庭长罗杰志,或其他合适人选担任遗产执行人。她们又要求高院作出指示,下令罗杰志或其他被委任的遗产执行人可以履行职责,日后负责管理霍老的遗产。

霍英东于2006年10月去世,遗下估计约300亿元遗产,他更于遗嘱内特别订明,死后20年不可分家,又委任胞妹霍慕勤与其丈夫、长房次子震寰及三子震宇出任遗产执行人。

霍老死去仅5年,震宇便入禀高院,指长房亲兄震寰身为遗产执行人,不单侵吞家族公司逾16亿元资产及现金,更独断独行分配遗产,甚至强迫其他家族成员同意分配安排。当时震宇已要求法庭改为委派罗杰志任遗产执行人,又要求震寰交还涉案资产及交代遗产帐目,并委派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调查。

震寰震宇大和解后再生嫌隙

震寰和震宇两兄弟原于去年8 月达成大和解,他们更首度同时现身法庭, 表示兄弟间一路融洽,可惜好事多磨,二人不久再生嫌隙。同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进行遗产调查时,发现震寰涉隐瞒家族公司的股份回购协议,并企图与震霆二人一起瓜分霍老数以10亿元计的广东南沙发展项目权益。震宇一方得悉后质疑亲兄不诚实不可信,决定搁置和解方案,并入禀要求循简易程序免去亲兄遗产管理人地位。案件将于下周一开审,预计需时5日。(凤凰网)

传奇霍英东:率先发明卖楼花引爆香港地产狂潮

霍英东是香港的传奇人物,他祖籍广东番禺,生于香港。7岁丧父。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他在经商上的许多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学习。下面分享的就是关于他当时在地产经营上的一个创意。

那是1953年年底的一天,我找来高露云律师楼的律师和一些职员,一起商量怎样推销四方街新楼。在此之前,我刚用分层出售的方法,卖掉了我们投资兴建的东安大楼。

我问大家﹕“有无比分层出售楼宇更好的卖楼方法?”

律师说﹕“分层出售已经是一个大突破,这种方法也已证明对投资者和买家都有好处,难道还不满足?”

我说﹕“我觉得光是分层出售,不能活跃楼市,吸引不了广大市民买楼,因为能够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出来买楼的人毕竟不多。能不能想个新方法,让普通的市民也能买楼做业主?我始终觉得,买楼的人多了,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另外,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投资不多,就能有高的回报?我想了一个方法,不知行不行?在新楼正式动工兴建前,我们公司先收取买家的一部分订金,余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样,到新楼落成时,收齐买家的钱,买家就拥有了自己的物业,做业主。”

律师最后也认为这是好主意,就继续将这个想法再构思得完善一些。

四方街还没动土,我就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买楼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订金百分之五十,第二期落妥二楼楼面交百分之十……第六期余款百分之十于领到入伙纸时清缴。”

楼宇开售的第一天,市民就蜂拥而来。立信置业有限公司的卖楼接洽处和高露云律师楼,前来交订金买楼的市民排成长龙。

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之后,我们在出售四方街其它楼宇时,又不断完善这种售楼方法,把第一期的订金降低到总楼价的百分之十至三十,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买楼。

香港人就把正在兴建中或还没有动工兴建的楼宇或其中的单元,形象地喻为“楼花”;我提出预售“楼花”,就是“卖楼花”。

“卖楼花”如今已成为全球地产行业都使用的经营手法,而立信公司则是最早推行这一方法的公司。

“卖楼花”是香港地产行业经营手法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于买家而言,此方法减轻了他们一次性支付所有楼款的压力,使得许许多多的市民也能介入房地产(行情 专区)买卖市场,即使是那些略有积蓄的女工,只要先交一笔不算太多的钱,就可以预购新楼的单元,等到楼宇建成时补足余款,就可拥有自己的房产。

我真的想不到,“卖楼花”方法一公布,香港地产界疯狂了起来,普罗大众卷进了房地产的旋风里;我们负责发展、兴建的楼宇的售楼处,每天都有很多市民从港九各地蜂拥而来,队伍排成长龙,售楼盛况空前。当中,有政府的小职员,有月入两三百元的教师和打工仔,有普通的家庭妇女,有那些终身不嫁人的“自梳女”……有些人排队预售到“楼花”后,随即把“楼花”转售给别人,一天之间就已经赚了一笔……

对我们来说,“卖楼花”加速了楼宇的销售,加快资金回收;且收足买楼者预付的订金后才动工兴建楼宇,也避免投资风险,万无一失。

那段时间我们的楼盘货如轮转,新楼盘开售的消息在报纸上一刊登,往往一天内就订购告罄。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就在四方街地盘建起一百多幢、共六百多层、折合约五十多万英尺的楼宇,蔚为壮观。四方街一带,也因此成为香港最早、最大的屋村之一。以每层楼赚一万元为计,光是四方街地盘,我们就赚了六百多万;况且,自己的投资甚少,基本上是靠买家的订金把楼宇建好的。

“卖楼花”在今天当然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四十多年前,当我们第一次提出这个新方法时,地产界和社会的反响可以用“石破天惊”四个字来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卖楼花”方法的地方,这一方法现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为地产商推销新楼盘的必然方法。

多年来,有不少人问过我“卖楼花”的灵感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办工厂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许多现货放在那里等买家来买,一般都是接到订单后才生产。有了订单和订金,厂方就可以启动,销路也有保障。而搞地产也是一样,说得好听一些,我们就是将地产工业化。(创业家)

最苦亿万富翁:香港“土地爷”霍英东创富史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因为不仅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还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他的祖籍是广东番世界创业实验室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23年,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 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 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海沙大王”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上世纪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命名为“有荣四号”。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对建筑材料(行情 专区)黄沙的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富贵不忘回馈社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获得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访港。霍英东给来访的金牌选手总计大约2800万港元的重奖。

从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之后,“霍英东体育基金”就开始拨款奖励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的内地奥运选手和中国香港选手。夺得金牌的选手获得一枚重一公斤的纯金金牌及8万美元奖金;亚军获得半公斤重的金牌和4万美元奖金,季军获得0.25公斤重的金牌和2万美元奖金。

记得霍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捐赠体育项目, 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他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拨予教育的经费达四百多亿人民币,拨予体育仅十多亿。当然,相对于11亿人口,还远未能说教育经费已经足够,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襄助体育者多得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霍英东向国人所捐赠的巨款中,有五分之一直接捐赠予体育项目。(阿里巴巴)

霍英东财富故事

没有人生来就是企业家。霍英东曾经说:在香港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别的不说,仅凭他小时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就可见一斑。做船运接驳生意的父亲在他7岁时去世,全靠母亲做工养家。为了省一点钱,霍英东每天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便是踢球,但又不敢踢得太久,因为要回去帮助母亲记账和送发票。

20世纪40年代,母亲和其他13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取名叫有如。这家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后来母亲与他商议,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多数成功者的人生第一桶金都离不开运气和眼光,同时也要冒一些风险。二战后,美国把许多剩余物资运到香港公开拍卖。这些消息多是用英文发布的,霍英东懂英文,他知道只要以低价标购这些物资再转卖,获利会很丰厚。但他自己没有本金,只好眼看着大好机会白白错过。一次他投标买下40部船用机器,向母亲借钱而不得,只好将这批货转手给一个朋友,从中赚了2.2万港元。他回忆说:当时如果妈妈肯出钱,这批货可以赚10万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英美对华禁运,许多战略物资只能通过地下渠道进入大陆。霍英东抓住了这一时机,冒着港英当局的缉私和管制的危险从事海上运输,第一年主要靠一条风帆船往澳门运柴油和汽油,利润不大,风险却不小。到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日趋激烈,霍英东的运输公司以快速、安全、守信,赢得了大陆贸易机构在港澳开办的多家商行的信赖,香港华润公司、澳门南光公司以及广州的华南企业公司在港澳开办的商行均与霍英东建立了频繁的业务联系。

很快,在香港专门往大陆运输禁运物资船队中,霍英东的公司排到了第一位。从每支到岸价6.85元的盘尼西林油到每吨1000元的黑铁皮,船队的生意越做越大,霍英东很快积累起了第一桶金。但就像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小工人一样,只做一个航运公司老板也难以令他安心。经过短暂的观望,霍英东开始将目光转向香港房地产业。

1953年下半年,霍英东购买香港富豪利氏家族的使馆大厦,他与利铭泽谈判,以280万港币成交。为此霍英东向汇丰银行贷款150万元。他说当时他几乎用去了全部资本。

这样算来,霍英东从事海上运输的近3年期间,积累的资金约为100多万港元。此后他以这100万元资本进入房地产业,靠着过人的眼光,终于成就了跨越数个时代的商业版图。

眼光独到的地产王凭着对香港人心理的了解,霍英东认定香港房地产业势必大有发展。虽然受到运营资金的限制,但他能够经过一番变通使环境对自己有利,他的做法也带动这个行业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他将房地产工业化,兴建住宅、写字楼、商场综合(行情 专区)大厦,分层、分单元出售,在地未购、房未建的时候,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再用预售收来的资金建筑楼宇。这种预售楼花,分期付款的方法大受买家欢迎。一时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全港仿佛卷进了房地产业的旋风里,从1955年到1965年10年间,大约是香港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但霍英东似乎仍未满足于做一个地产大亨,他又看上了挖沙业,在欧洲重金订购了一批先进的挖沙机船,通过投标承包海沙供应,自此挖沙业也迅速发展,他承包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建成了自己的资本帝国。(中国工商时报)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