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市:创业板三年首现开门红 关注春节效应
2014-01-03 09:43:51 作者: 来源:网易财经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上海证券报:创业板收获三年首个开门红 A股仍是结构性天下
2014年首个交易日,A股表现似乎是去年一整年行情的翻版——大盘指数平淡乏味,创业板指激情四射。昨日创业板指独涨2.19%,取得近三年首个开门红。而创业板股票在新年伊始的强劲表现,似乎也预示着2014年的A股仍将充满结构性机会。
创业板收获三年首个开门红
新年第一天,两市大盘未能像去年一样给我们带来“开门红”惊喜,指数早盘小幅低开后,全日都维持低位弱势盘整。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109.39点,跌6.59点,跌幅0.31%;深证成指报8114.39点,跌7.40点,跌幅0.09%。两市成交金额合计1598亿元,量能较节前一天明显萎缩。
指数波澜不惊的背后,是个股的“冰火两重天”:以水泥、煤炭石油、金融地产为代表的传统蓝筹股集体低迷,以LED、手游、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中小盘题材股则表现异常活跃。
小盘股再现疯狂的同时,创业板指也收获了近三年来的首个“开门红”。11只新股获批的消息并未对板块造成明显影响,创业板指在日K线上走出一波四连阳、最近“七天六阳”的强势跨年行情。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行情特征与元旦期间消息面上的几条重要信息较为吻合。首先,去年12月PMI数据回落,且降幅超出过往几年历史同期值,反映出经济下行趋势不敢,从而令周期股承压;其次,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提升改革预期,令与改革相关的题材类板块提振明显。
当日,期指偏弱震荡。主力合约跌16.6点,跌幅0.71%。从期现价差看,IF1401合约升水近10点,升水幅度有所收窄。从持仓看,IF1401合约前20名多头席位增持3879手至6.92万手,前20名空头席位增持3341手至7.97万手,多方加仓略显积极。同时,期指成交减少持仓放大。期指增仓6554手,四合约总持仓量再度上升至12万手以上的较高水平,显示市场意见分歧较大。分析人士认为,期指短期多空或陷僵局。
或仍是结构性行情天下
从历史经验看,新年第一天的行情,对于全年行情的走势也有着不同寻常的预示意义。据统计,指数在新年首个交易日上涨的,其全年上涨的概率相对较大。反过来说,如果首个交易日下跌,那么全年下跌的概率也相对较大。
若照此历史规律,昨日行情似乎预示着在2014年,A股仍将是结构性行情的天下,其中创业板指有望继续起到引领行情的作用。
“统计数据未必可靠,2013年情况就是反着来的。但从目前整个宏观形势以及微观情况来看,2014年A股市场维持结构性特征的概率还是挺大的。”某策略分析师表示。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陈文招指出,中长期来看,政府出台降杠杆、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可能对经济增长、流动性以及风险偏好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传统周期性品种难见系统性机会。
与此同时,改革所带来的增量值得看好。“目前改革已从憧憬期切换到了推进期。”中信证券策略组认为。
而代表着新兴产业方向以及有着更多改革题材的创业板股票,在目前的情势下显然更具吸引力。申万研究在最新一期策略中也指出,目前市场运行一波三折,但市场结构性机会仍然会存在,预计1月份创业板指数将补掉2013年12月初缺口,若量价配合理想,有望重回1400点一线。
中国证券报:成长股分化加剧 创业板存结构性机会
从近期各机构发布的策略看,大部分机构对于2014年创业板行情并不悲观。有机构指出,创业板指数仍能维持在1000点至1500点;一些机构断言,在高估值小票调整到位后,部分具备成长性的创业板股票有望重新出发。整体看,2014年创业板仍然存在结构性机会。
机构谨慎乐观
中信证券认为,2014年中小企业盈利有望改善。当前中小企业的复苏趋势不变,订单增速、现金流和ROE可望持续改善。中信证券预测,2014年A股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速区间为10%到15%,增速好于2013年。经过一年的上涨,小盘股当前估值水平不低,但政府倡导的改革方向从多方面利于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判断,2014年小盘股将沿着先主题后基本面的脉络震荡上行。
针对市场最担忧的新股发行改革,大部分券商认为不会对创业板造成大的冲击。中信证券认为,预计作为小盘股“精神领袖”的创业板2014年可能会迎来发行制度改革和再融资启航两项重要变化,这有利于改善小盘股供需瓶颈,形成多赢局面。从长期来看,注册制改革有望解决新股发行中一二级市场利益不均衡的状态,对小盘股投资者构成长期利好。
瑞银证券认为,大部分投资者对新股保持较高热情。由于财务数据经过多次审核,首轮上市公司质地较优良。IPO暂停1年多也使投资者憧憬新股重新开闸。预计新股发行将再度激发市场对小股票的热情,创业板可能在1月出现“双头”行情。
申银万国预估创业板指数2014年核心波动区间为1000点至1500点。2月底高估值成长股即使有反弹也是减仓的机会;待春节后2013年年报业绩风险释放后,新一轮业绩增长无法证伪,高估值成长股有望重新出发。目前最大的争议仍是创业板似乎过高的估值。
国信证券预测,供给压力下中小市值公司整体溢价难以保持,取而代之的是个股明显分化。如果2014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估值溢价逐渐向中枢回归,在盈利增长15%-20%左右的情况下,整体股价还有15%-20%的回落空间。瑞银证券也指出,随着新股的密集发行,2014年二季度新股发行迎来高峰,供给增大,高估值小股票可能面临再次回调风险。
成长股分化加剧
总体看,大部分机构的共识集中在于,2014年创业板个股将面临分化。中信证券认为,尽管热门行业不变,但其中的焦点个股或发生较大变化。前期没有表现或不受关注的二三线个股,一旦基本面发生积极变化,将受到市场追捧,股价弹性较大。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指出,成长股不会像2013年一样鸡犬升天,会出现较大分化;真正有成长性的个股还会创新高,但多数创业板个股会面临调整。2014年市场格局会发生很大变化。
杨德龙认为,2014年价值股和成长股均有表现机会。挖掘低估值、业绩增长稳定的白马股,把握政策热点,抓住改革受益个股,是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如果创业板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可以从中挖掘一些优质成长股,如环保、互联网、新能源等。
从产业景气角度看,中长期供需关系一旦形成不容易变化。中信证券强调,根据行业属性不同,处于高景气度行业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往往能连续两年或在更长时间段跑赢大市。TMT、环保、医药医疗等行业仍将是2014年的强势板块。具备持续增长潜力的成长股仍多出自于新兴产业且数量有限,理应享受较高估值水平。在主题投资告一段落之后,最先回归投资者视野的依然是成长股。
中国证券报:创业板扛到何时
创业板行情何时才会结束,或者在什么情况下结束?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创业板不会比房价更坚挺。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创业板或许会在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止步。
从目前情况看,新股发行即将开始,1月完成发行的新股可能有50家左右,募集资金的总规模不算大。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没有完成炒作的股票还会继续炒作,一些要出货的股票也可能边拉边撤。从这个角度分析,创业板一季度崩盘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有望继续硬撑到2月份。而2月、3月和4月,可能是创业板年内最好的炒作机会,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因为,这几个月创业板股票的利好可能都会在年报或季报中体现出来,而此时准备上市的新股会因为2013年的年报需要重新审计而延后。所以这段时间的市场环境,对创业板来说不算差。此后,随着新股陆续上市,新三板扩容提速,市场筹码快速增加,创业板的估值往下走的概率会增大。
需要关注的是,债券市场的危机目前未完全渗透到实体经济中。若防护堤被冲破,中小企业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创业板当然难以幸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金也在外延式扩张过程中快速耗尽。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气氛会迅速由多转空。业内人士认为,单就创业板而言,有三个指标需要关注,一是创业板公司的现金流,二是资产负债率,三是票据利率。前两个指标可以观察创业板扩张潜力还有多大,而最后一个指标可以用来观察那道防护堤有没有被冲破。
证券时报:A股春节效应:春节前后上涨概率达85%以上
新年伊始,关于股票资产,有一个周期是投资者必须注意的,即是中国A股的春节效应。在A股市场,每年前3个月,尤其是春节前后,上涨的概率极高,大约在85%以上;而下跌的年份则常常受到大规模熊市的影响,即春节效应可能仍然存在,但是其出现则被大熊市出现的必要因素、高估值所干扰,从而未能导致指数上涨。
A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上半年新政策更容易出台,贷款额度更为宽松,企业订单签订更多等等。但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A股市场的成熟度还不够,市场价格容易受到外力、而非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这点不光从A股体现出明显的春节效应上可以发现,从A股更高的换手率、更低的价值发现能力也都可以看出。
从当期的估值情况来看,A股处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位置。一方面,中小板的市盈率(PE)估值达到36.3倍,创业板达到58.4倍;另一方面上证指数的PE只有9.5倍,沪深300只有11.3倍。许多投资者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蓝筹股的基本面更差。但事实上,从财务报表来看,蓝筹股的基本面从整体来说,并不比小公司更差,甚至略好一些。
另一些投资者则指出未来蓝筹股的基本面可能更差。但是,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在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股市整体估值中枢下移。但在1989年之后的近10年中,日本银行板块的PB估值持续高于综合指数,综合指数的估值又高于小股票指数。这也就意味着在日本,当蓝筹股基本面向下时,小公司也没能独善其身。
举例来说,银行股的潜在压力来自于坏账,但坏账必然来自经济体中大大小小的其它企业。而一家公司如果连银行的贷款都还不上,则其离“小则停业整顿、大则破产清算”不远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内在价值比起受到国家隐形信用担保的金融体系,则很难有什么优势。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出现的与当前A股估值结构截然相反的估值体系,也就不难从基本面上理解了。
如此的估值与价值错配,在A股还有很多。对投资者来说,这固然会造成短期业绩更不可控,但从长期上也增加了投资者可以买到严重低估资产的机会。举例来说,当一只股票的合理估值中枢是15倍PE时,在成熟市场的波动范围可能是10到20倍PE之间,在A股市场则可能呈现5倍到40倍,甚至更多的区间。这也就给了投资者更多在5倍估值买入、在40倍估值、或者至少是30倍估值卖出的机会,其中蕴含的机会远大于成熟市场投资者可能得到的。而在2014年,业已低估的蓝筹板块中,那些产能不太过剩、与房地产泡沫联系不紧密的低估值行业,应该恰恰处在一个买入的时点上。(作者系信达证券研究员)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