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李嘉诚再卖资产引关注 我们不必学他一起抛房

2014-01-27 10:38:19 作者: 来源:理财周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我不建议学李嘉诚“卖房套现”的做法。一则我们的钱没那么多,不必瞎折腾,再则资金也不见得有更好的出路……

中华PE:


我不建议学李嘉诚“卖房套现”的做法。一则我们的钱没那么多,不必瞎折腾,再则资金也不见得有更好的出路,三则李超人是把钱转进英国,大肆收购价格腰斩的商业地产,我们有这本事吗?至少我是没有。

李嘉诚再卖资产引关注

李嘉诚继抛售部份北京、上海的商业地产之后,近期传出准备出售旗下已持有收租达10余年之久的住宅产品—上海“四季雅苑”,引起市场一阵讨论,甚至有些专家提出应该“以李嘉诚为师”,尽速出清名下所有房产,既可逃避未来可能的房产税征收,又可选择新的投资工具再创造财富价值。毕竟,当前房租收益水平绝大多数已低于银行(行情 专区)定存3. 5%,更无法与年回报在8%~10%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相提并论。

于是,2014年已在收租的物业是继续持有,赚取微薄的利润?抑或予以抛售另择高获利选项为好?便成了“大哉问”!

面对如此看似“左右为难”的问题,我的第一个质疑是“为什么我们要学李嘉诚”?

担心房产税扩围之举?

李嘉诚何许人也?他不仅是华人首富,也堪称是世界级巨贾的代表及指标人物,与一般富豪或绝大多数人不具可比性。就好像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和划小舢板的,驾驶技术与心理素质完全不同,泰坦尼克号畏惧不易被察觉的水下冰山,小舢板则更担心突如其来的恶浪。

上述比拟或许有失偏颇,但意思应该很明确—拥有财富数量不同,所需考虑的问题自然会有差异,这种思考落差随着金额数字的拉大而逐步变化,直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天差地别。

李嘉诚与我们的差异不正是如此?其实我既敬畏也满“同情”李超人的,都活到这么一大把年纪,还要为了避免财富缩水、继续创造收益,乃至担心即将在上海“扩围”征收的房产税,不断腾挪资金、寻找安全庇护所而劳心劳力,直可以“鞠躬尽瘁”名之!但我们有必要“亦步亦趋”吗?至少在“变卖资产以转换投资跑道”这条路,我们大可不必与李首富的商业逻辑“依样画葫芦”,否则极有可能“反类犬”,他没撞上冰山,你倒被阴晴不定的海浪给吞噬了!

房屋特殊性非其他商品可比拟

执是之故,我的第二个质疑是,我们学得像李嘉诚吗?必须要知道的是,房屋交易的成本巨大,一买一卖之间,房产交易中心坐收总价的10%~12%税费,如果并非第一套房且是通过中介完成,达房款的15%或以上都不足为奇。故而我曾对某专家倡议:“因应楼市未来崩盘,卖掉手中所有房屋一套不剩”之极端观点提出批驳意见。因为,这样的说法非但危言耸听,更可能引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此一判断未考虑买进卖出所将发生的费用庞大,及卖掉所有住房去租屋而居会更好?完全忽略房屋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忽视搬迁的辛苦、装修的困扰、被房东驱赶的不确定性,更何况有房和没房之间,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心理感受,同样是天差地别!

因此,除非你拥有的房子超过三套合计逾200平方米,且座落三线以下城市、缺乏租赁市场支撑(常断租乃至租金年回报低于2%),或者房产变现后另有生财之道,否则根本没有必要考虑抛售手中存房。

我们真学不了李嘉诚

换言之,如果你的房子不多(三套以内,合计不超过200平方米),而且是在一、二线城市不错的位置(地铁房),有相对稳定的租客,虽然租金比不上定存或银行理财产品(其实许多人在计算回报时,是以现在价值为准,而如以当时取得价位计算,应可在3.5%~4%),但考虑到交易成本高昂及未来增长潜力,甚至愈来愈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不建议学李嘉诚“卖房套现”的做法。

一则我们的钱没那么多,不必瞎折腾,再则资金也不见得有更好的出路,三则李超人是把钱转进英国,大肆收购价格腰斩的商业地产,我们有这本事吗?至少我是没有。

李嘉诚风向标:以英国为原点的海外投资

身为亚洲财经风向标,李嘉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资本界的关注。2013年下半年,这位85岁的华人首富罕见地集中抛售香港和内地百亿资产,动作频频。继年初长和系遭遇了多次负面新闻之后,“撤资香港”的传言再次把李嘉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尽管老人家几次三番强调“永不迁册”,但在密集的“关联交易”公告之下,“李嘉诚看空中国”的传言仍不胫而走。就连国内房企老大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都在其微博上评论道:“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看似单纯的数百亿资产跨洋变动,背后引出的却是一段李嘉诚与香港之间互相成就的爱恨纠葛。近十年香港经济的“停滞”,让几乎掌握着港人衣食住行命脉的李嘉诚自然而然成为了众矢之的,似乎香港今天的“失”就是李嘉诚的“原罪”,让人不禁感慨“首富不易当”。

缺席记者会

作为“香港梦”的代表,李嘉诚曾是万人敬仰的偶像。然而近年来,在香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香港人花1元钱,有5毛钱进了李嘉诚的口袋。高度的垄断和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仇富心理正在引起一些香港人对李嘉诚的反感。

而今年3月长和系公布2012年全年业绩以来,集团多次遭遇负面新闻,先是拆售酒店“雍澄轩”被香港证监会叫停,而后和黄旗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爆发工潮,员工举行了游行罢工,并且围堵了集团总部。

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次,工人们似乎有些“过”了,“争取权益可以,但不能搞人身攻击”。

坊间传言,李嘉诚对自己的形象在工潮中被丑化感到非常痛心。也许是受到一系列对抗事件的影响,今年8月,李嘉诚一改20年来的习惯,罕见地缺席了2013年中期业绩会;而在此之前5月股东会后的记者见面会最后也被取消了。多年来长和系每年在公布中期业绩、全年业绩和召开股东周年大会后均会召开记者会,一年三次见面几乎成为香港的盛事之一。

“对股东负责”

9月17日,已经连续缺席了两次记者见面会的李嘉诚突然出现在一个传媒饭局上。据香港《明报》报道,该饭局原本是长实执行董事赵国雄邀约的传媒午宴,临近结束时临时加座,结着蓝色领带的李嘉诚现身,满脸笑容向各人握手打招呼。落座之后,他一句中气十足的“无所不可问,无所不可谈”,开始了与在座媒体将近一个多钟头的聊天。

但在这次聊天中,在座的媒体人都感受到他对香港现状的悲观。在谈到香港当下正热的“占领中环”运动时,李嘉诚大摇其头,称这只会伤害香港经济,激化社会情绪。他以“好靓的玻璃”比喻香港:“看着好靓,但不小心打烂它也好容易”。

而对于撤资传闻,他依然回应说不会迁册,不过,这次又加了半句:“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做出决定,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

以英国为原点的海外投资

也许正是出于对股东利益的负责,近三年来李嘉诚开始谋划调整业务比重,向海外拓展。

在2012年的中期业绩会上,李嘉诚表示十分看好欧洲的机会,因为这些国家政治环境稳定、法律有保障、资产质量高,收购令上市公司的股价、盈利和派息都能很快增长。他甚至直言,“两年内资产将布局53个国家”,海外扩张的野心毕露。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517亿港元和352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6.75%;尤其是在英国,在连番收购之下,目前的李嘉诚已经掌握了英国30%的电力(行情 专区)供应、7%人口的供水、25%的天然气。

而在香港,李嘉诚3年内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三年内,李嘉诚在香港的投资不足欧洲的十分之一。

“李嘉诚是比较关注逆向投资,当别人不看好的时候,他会认为是机会,现在大家不看好欧洲的投资。他对公用事业(行情 专区)投资是很有经验的。在香港,他对水电有很强的控制力;在英国,他通过电信入手,对这个行业很熟,又运作多年。”盈峰投资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机构盈信瑞峰投资总裁张峰这样分析李嘉诚对公用事业的偏爱。

目前来看,李嘉诚的投资逻辑是,从香港移师欧洲,以英国为原点,以公用事业为主线,能源与电讯并驾齐驱。有市场人士分析,李嘉诚此举一为避险,二为保值,三为重返亚太积蓄力量。

据报道,在9月17日的媒体见面会尾声,李嘉诚临走拍照时展示了一双黑色的笔,上面刻着出自《管子·乘马》的一句话:“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作为当年香港经济腾飞乘势而起的典范,李嘉诚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自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资本的价值选择和爱国情怀本无关,但作为中国商业领域的灵魂人物之一,他的一举一动被赋予了太多期待。这一句“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也许正是他拿来时刻警醒自己的话语。而比他撤资更值得让人关注的,应该是他对香港乃至中国商业环境变迁的忧虑。

对于李先生一系列出售内地、香港资产的举动,我认为这是他基于经济周期规律的商业选择,与爱国、爱港之情结不会有直接关联。一方面,刚刚经历欧债危机,伴随着美国经济比较强劲的复苏,欧洲也会跟着复苏,李嘉诚是看好这样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也积累了一些滞涨的问题,内地与香港都处于求创新发展的阶段,他出售一些成熟的投资业务也是出于“落袋为安”的想法吧。由此启发我们内地企业,不仅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创新应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浙商)

李嘉诚连抛物业商业地产现风险

日前,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继父亲卖出广州、上海、南京三物业后,表示将出售旗下盈大地产。在短短5个月内,李氏家族已出售了价值超200亿元的中国内地物业。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亚太区房地产(行情 专区)投资市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商业地产已出现明显的泡沫迹象,李嘉诚作为投资风向标,其频抛物业也正是来源于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李氏家族再抛内地物业

13日,电讯盈科公告证实,旗下全资附属盈大地产就出售北京盈科中心股权正与独立第三方处于深入磋商阶段。电讯盈科表示,如果双方达成协议,预期这项交易将构成一项非常重大出售项目。

这是李氏家族2014年对于内地物业的首个动作。据了解,盈科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北路甲2号,使馆区附近。毗邻兆龙饭店,周边物业包括外交公寓,三里屯village,三里屯酒吧一条街等。项目包括写字楼、商场、休闲美食及服务式公寓。

去年2月,已传出盈大地产有意以80亿元高价出售。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2013年12月31日,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旗下A R A基金正出售南京新街口最繁华地段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IFC ),接盘者为宏图三胞集团,据市场人士估计,该大厦估值约为30亿元人民币。8月29日,“长和系”两家公司长实、和黄双双发布公告,将各自下属公司分别持有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各50%股权出手,最终以26亿元成交。10月18日,和黄与长江实业再次出售位于上海陆家嘴(行情 股吧 买卖点)东方汇经中心,最终以11.55亿美元、约70亿元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写字楼交易之一。这就意味着加上之前的三次抛售,短短5个月内,李氏家族就已出售了价值200亿元的中国内地物业。

除了抛售内地资产外,李嘉诚又被曝出通过其他方式变相减持在港资产。置富产业信托此前发布公告称,打算出价58 .49亿港元,向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收购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意味着通过此次资本运作,长江实业变相减持嘉湖银座近70%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李氏家族连续抛出的项目均为写字楼等商业项目。D T Z戴德梁行亚太区预测及策略研究部主管冯国健表示,过去几年,由于价格相对吸引,加上市场上有充裕的债务资本及权益股本,令金融海啸后的物业投资额屡创新高,但近来却显示未来亚太区房地产投资市场吸引力有下降趋势。

冯国健认为,未来二、三线城市将出现庞大的商业地产供应,这也进一步造成空置率上升,租户议价能力增强。此外,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一旦开始加息,亚太区物业的相对投资价值将会下降。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李嘉诚作为投资风向标,总是能提前对未来市场进行预估,这也意味着,其选择频抛物业的做法正是来源于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也在微博上直言:“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