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勇荐81家稳居榜首 地方诸侯网点短板拖后腿
2014-03-24 10:50:39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自1月24日股转系统扩容第一批集中企业挂牌,至今已有2个月。随着股转系统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券商格局已然发生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此前领先的券商“强者恒强”,而第二梯队的中小券商则出现微妙变化。一些领先的地方性券商,由于网点等资源不足,在股转系统的全国竞争中落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3月20日,挂牌股转系统的企业共有657家,较扩容全国前增长306家,企业数量几乎翻了一倍。而在企业数量变化背后,股转系统主办券商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统计发现,申万在扩容之后依旧以81家企业(不包括转板终止挂牌的企业)挂牌企业数量稳坐第一把交椅,其也是扩容之后主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券商,高达19家。
扩容后,情况变化比较明显的是第二梯队券商(即从第二到第九位),有掉队的,也有从第三梯队(10名以后)晋级的。
其中国信证券以37家挂牌企业从扩容前的第6位冲至亚军,其扩容后推荐企业挂牌的数量为17家。
值得注意的是东吴证券,从前十开外,到如今以22家企业的挂牌数位列第9位。扩容后东吴一口气推荐15家企业,仅次于申万和国信。
同时,齐鲁、光大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西部证券等依然处于第二梯队,并保持了扩容后较高的企业推荐数量。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一些券商明显受到冲击。
长江证券尽管有30家的挂牌总量,但已从亚军掉至第6位。
此外,海通证券和国君,此次扩容的挂牌数量分别只有2家和4家,将被之前主办企业数量很少的安信与宏源证券赶超。
为何股转系统扩容全国后,会出现这样的变局?
一位券商场外市场研究员表示,区域优势是扩容后券商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前试点仅在武汉等地区,而扩容到全国就意味着,股转系统企业争夺战由数家园区扩展到全国。
长江证券排名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
一位长江证券人士表示:“我们有127家营业部,但近半在湖北,山东仅1家,中小企业质优量多的江浙一带布点很少,因此,扩容后公司之前的地缘优势荡然无存。”
该人士还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缺少布点的券商,在后期业务开展中没有优势,而长江总部武汉经济不能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恰恰相反的是,扩容黑马东吴证券则受益于地域优势。
东吴推荐挂牌的15家挂牌企业中,14家是来自江苏省,苏州企业为11家。
一位东吴证券场外市场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扩容后又储备了很多企业,其中大部分来自省内。
“由于江苏没有成为第二批高新区扩容的对象,因此也积攒了相当数量的拟挂牌企业。同时,江苏尤其是苏州和无锡地区的企业储备非常大,当地经济发达,企业家思路开放,是各家券商必争之地。”一位在江苏开展股转系统业务的券商人士表示。
目前,各家券商的营业部和分公司成为业务承揽的主力军,因此网点数量和布局影响竞争格局。
一位华南地区的券商人士说:“我们的一个项目,就是苏州营业部揽下来的。”
长江证券便是因为扩容之后,营业部大多局限在省内,没有广泛布局全国,因此变得被动。反观国信证券主办的企业分别来自于包括新疆在内的11个地区。
扩容后表现抢眼的东北证券也是如此。其年报显示,2013年分别在安徽、湖北、河南等地设立分公司。而扩容之后,东北证券主办的企业,也正有一些来自这些地区,如安徽的三联泵业、武汉的弗格森。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