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GP不成熟LP难信任:LP参与决策使PE陷入混乱
2014-09-09 16:03:20 作者: 来源:天津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每个行业都有近乎相同的轨迹,经历了起落的私募股权基金也会迎来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只是在“变得更好”的道路上,行业亲历者需要面对的不只是阵痛,还有迷茫和矛盾。
新金融:有限合伙人参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决策,且往往具有一票否决权,使普通合伙人沦为执行经理的角色,无法自主决定PE投资事务,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吴忱:创业板开启后,IPO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趋势明显。民间资本对资本市场不熟悉,但对PE抱着强烈的财富愿望,因而对GP投资的项目非常关注,尤其是具有实业投资经验的LP(有限合伙人)更是对GP(普通合伙人)的投资决策“指手画脚”。一方面投资者是对管理人不放心,加上国内GP专业化程度不是太高,曾出现卷款逃跑的事件,影响了彼此信任度;另一方面投资者也想通过这个途径学习新的东西,所以非常主观地想参与到PE决策中。
由于国内集体募资比较难,大的PE公司比如弘毅资本、红杉资本相对好些,有保险、养老金等机构资本参与,不必仰仗零散的民间资本,但很多草根GP拿不到保险基金的投资,只能找民营企业家,但是找到民营企业家之后,自身又处于劣势。
现阶段国内GP不是很成熟,没有专业团队很难募集到一个成熟LP的资本。因为成熟的LP资本对GP的选择标准也非常苛刻,转而找非专业的LP,直至沦为一个执行经理的角色。但是LP参与决策会使整个PE管理十分混乱。其实PE市场对人的要求很高。看似风光,实际上每个投资人都是辛辛苦苦熬出来的。很多专业GP拥有丰厚的投资经验,有一批LP跟随他。
新金融:我们都知道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比较难,除了上市方式外,并购越来越多,对此您怎么看?
吴忱:IPO曾导致很多企业被迫离开IPO通道。它们随后转向两个渠道:一是并购,等待被人收购,靠大企业、上市公司等求生。二是通过新三板市场退出,但多数估值不高,只是暂时进入资本市场,为未来转主板上市做准备。
新金融:私募股权基金是舶来品,其运作模式、操作术语、交易结构等如何实现本土化?
吴忱:本土化与否并不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基金募资和投资需要一个对LP的培育过程,使其了解PE的商业模式和分权机制;同时不能仅基于眼前的资本市场表现去投资,比如2009至2011年,市场十分狂热,百倍的市盈率是很常见的,人们认为至少需要四五十倍的市盈率才值得投资。但现在看来,这些投资很多都是败笔。大量资金在高倍的市盈率下进入股权投资企业,至今无法退出和兑现回报。强行退出势必导致亏损。
新金融:有观点称,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私募股权基金的风险会集中爆发,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吴忱:国内基金公司很多是七八年的存续期,如果业务不好的话,其间遭遇LP的挑战会比较多。如果GP不作为,很多LP要求退管理费,会导致在投的项目、在管的基金出现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这样一来,GP不被信任,以后再要募资就很困难。市场火热的时候,管理者和投资者签订各种协议,包括不少优惠条款,一旦市场转冷,投资者会利用合伙人协议中的赎回条款,执意要回自己的基金份额,进而给整个PE公司带来银行挤兑般的严重后果。由于大量私募基金都是2008、2009、2010年间设立,加上7年左右的存续期,现在到了这些私募基金陆续期满的时候,兑现风险将会陆续呈现。
新金融:目前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障碍与问题?
吴忱:最大的问题是国内IPO政策不稳定,造成上市公司发行受阻。IPO停顿或不定期调整;加上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变化,有的产业投资到了后期却不允许IPO了,对PE打击很大。
另外,国内对投资企业的税收偏重。PE不算金融机构,无法按照金融机构的税收标准执行。存续期7年,交税时短期内产生巨额税收,行业变成重税基地,影响PE积极性。
新金融:目前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是否有一些问题或者漏洞?应该如何监管?
吴忱:以前主要依靠行业协会,自律监管,后来在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注册。去年开始,证监会成立股权投资管理部门,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备案审查,发牌经营。未来国内PE监管是一种常态,而且会越来越严格。监管会影响基金投资自由度,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否则,遍地都是私募基金的同时,一些非法集资或卷款逃跑的现象将使行业陷入混乱。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