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李想联合IDG 750万元天使投资驾驶信息交互Car+

2015-01-26 15:06:08 作者: 来源:36氪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在开车时处理电话、短信、微信也越来越普遍。虽然知道这样既不安全还耗电,但要真不处理这些信息,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到。

中华PE:

  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在开车时处理电话、短信、微信也越来越普遍。虽然知道这样既不安全还耗电,但要真不处理这些信息,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到。不少人寄希望于汽车抬头显示设备,不过,不论是捷豹路虎、德国大陆、宝马、马自达、雪铁龙的前装产品,还是日本先锋、中天安驰也推出了后装产品,都还不支持处理信息。

  因此,支持这些信息处理的Navdy,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还拿到了650万美元融资。不过,Navdy 得用手势操控,交互有点不太自然。在汽车公司工作多年的程瀚很清楚这个痛点,毅然离职创业,做了 Car+这个项目,想要重新定义行车时信息的交互方式。


 

  Car+的功能、思路和 Navdy 类似,都是想给汽车戴上“Google Glass”,成为汽车内的信息中心。通过现实增强技术将信息投射在司机视线前方,将外界环境和系统信息自然结合起来,司机无需切换视线就可以获得所有行车和导航信息;同时支持读取智能手机通知,接入来电,能够语音操控回复短信,彻底又方便的解决司机开车用手机的痛点。在新版设计中,还会加入疲劳提醒和道路信息识别功能,更有效的为用户增强驾驶安全。

  与其说 Car+是一款抬头显示设备,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套抬头显示系统。与其他的同类产品比,Car+采用了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统,可以实现更多更深层次的功能。很多 HUD 产品支持信息,但都是单任务,处理信息与导航智能二选一。深度定制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仅如此 Car+就可以能够自动规划行程,调用地图,帮助用户实现零输入导航。

  Car+最打动我的,还是他们对于交互的理解。程瀚深知交互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手势控制的交互体验一直不是特别好,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力反馈,试过 Myo 和 Leap Motion 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与其花大力气解决力反馈的问题,倒不如使用汽车上原有的按键操作。这有点类似宇航员在太空写字的问题,美国宇航局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发明了在太空中无重力还能书写的钢笔,俄罗斯人直接换成了铅笔。铅笔的科技含量很少但体验和可靠性很好。

  汽车相关的硬件,最近还挺热。2014 年世界汽车保有量是 10 亿台,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 1.5 亿台,所以即使产品质量很差,销量仍然很大,市场需求旺盛。美国 Navdy 公司在提前半年预售的情况下,一个月销售额达到 300 万美金。截止 2013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 1.37 亿台,抬头显示系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Car+ 之前对新购车主做过一个调查,80% 的被访者愿意配置抬头显示系统,而影响用户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新车装配抬头显示系统通常要花费几万人民币以上;一旦车主购买了抬头显示系统,粘性都很强。

  目前市面上抬头显示系统分为整车市场和后车市场两种。整车市场价格过高,普通消费者无法承担;整合信息过少,只是简单的重复仪表盘信息,不能够提供足够的驾驶辅助功能。后车市场在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很多在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用户体验并不好。 国外方面,日本先锋、Navdy 提供了不错解决方案,但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市场。所以像 Car+这样的产品还有机会。

  目前 Car+已经拿到来自 IDG 和汽车之家李想的 750 万元天使融资,产品样机已经基本完成。

关键词:天使信息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