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美国公司债闪现危险信号 中国债市或步其后尘

2015-09-29 09:31:54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当前,美国公司债市场可能已经闪现“危险信号”——利差扩大、高收益债(又称“垃圾债”)遭抛售。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公司债市场则正被比作“5000点的股市”,未来“去杠杆”所隐含的风险正不断积聚。这场债市泡沫“双城记”将何去何从?

中华PE:

当前,美国公司债市场可能已经闪现“危险信号”——利差扩大、高收益债(又称“垃圾债”)遭抛售。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公司债市场则正被比作“5000点的股市”,未来“去杠杆”所隐含的风险正不断积聚。这场债市泡沫“双城记”将何去何从?

据《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美国基本面较好的企业所发行的公司债同国债的利差正不断扩大,这也是在提前预示经济风险。根据巴克莱数据,投资级公司债(评级高于或等于BBB-)的收益率已连续第二年上涨,这是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前两次还是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此外,垃圾债的利差更是已攀升至5.88个百分点。

“美国债市现状可能也是中国公司债的预警。”信达澳银基金一位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他看来,由于资金从股市流入债市、“双降”释放的流动性,中国当前的债市就像股市的5000点这一说法并非夸大,交易所信用债疯狂加杠杆的现象隐含了较大风险。相较债市而言,四季度更倾向押注股市反弹机会。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美国房企债违约时有发生,中美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仍存在‘刚性兑付’。不过当前中国信用债的泡沫的确引人担忧。”

美国投资级公司债风险升级

根据巴克莱最新数据,截至上周五(9月25日),美国投资级公司债较国债平均收益率高出1.62个百分点。这一利差在2014年年末为1.31个百分点,而在2013年年末为1.14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利差”越大,意味着投资者对于公司债收益率的期望值越高于国债,这也代表着投资者对美国企业前景和财务状况的担忧。多数投资者和分析师都表示,他们正在密切关注债市动态。作为公司债配置的主力,银行也在削减仓位。

当前主要存在这样一种担忧,即海外经济疲软的负面影响或将最终外溢至美国企业。这在近期机械及制造巨头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巨幅裁员计划中便可见一斑。卡特彼勒上周宣布下调2015年及2016年全年销售及营收预期,为减少股东损失,该公司还宣布可能在未来三年减少1万个工作岗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建筑设备销售放缓则是一大原因。

此外,美联储加息预期也将使得债市承压。美联储主席耶伦上周表示,只要通胀依然保持稳定且美国经济表现强劲足以促进就业,她预计将于今年稍晚升息。

美垃圾债遭到抛售

除了投资级公司债,垃圾债与国债的利差阔幅则更为明显。截至上周五,该利差已攀升至5.88个百分点。

相关数据显示,投资者正在撤离垃圾债。例如,化工产品生产商OlinCorp近期减少了发债量,同时提高了收益率,其最新发行利率由一个月前的7%上升至10%。

此外,据S&PCapitalIQLCD,欧洲有线电视公司AlticeSA上周五将用于收购CablevisionSystemsCorp的垃圾债发行规模从63亿美元缩减至48亿美元,同时提高了利息。同时,该公司增加了长期贷款的规模以为该笔总价100亿美元的收购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今年高收益债券发行量是多年来的首次下跌,2015年以来跌幅达1.5%。这也对此前的并购热潮造成了打压。

说到该现象的负面冲击,华尔街老牌投行摩根大通则首当其冲。该行在债券承销和并购业务方面都有巨大敞口。根据Dealogic,今年以来,摩根大通承销的垃圾债总值高达250亿美元,市场份额为11%。

中国公司债需警惕杠杆风险

由于美联储多年的零利率政策,“美债泡沫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中国“公司债泡沫论”则在近两个月才尖角初露,然而其潜在“杀伤力”不容忽视。

Wind资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公司债发行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之多。截至今年8月,上交所共计发行公司债514只,发行总规模约为2762.5亿元,而去年同期的328只公司债总规模为829.2亿元。此外,公司债的发行利率则屡创新低,甚至出现公司债与国开债利率倒挂的“奇景”。

除了股市资金回流债市,这一轮公司债井喷主要因为今年1月证监会发布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其扩大了发行主体,也加快了审核,使得公司债发行条件高度市场化;此外,央行连续降准降息,也使得大量流动性进入债市;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债能够折算成标准券进质押库,为投资人的后续操作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流动性功能。

“泡沫主要集中在交易所的公司债。与银行间市场不同,交易所流动性较好,可以将债券再抵押,放大杠杆。当前,利差已经收窄到了夸张的地步。尽管充沛的流动性仍可能使公司债收益率继续下行,但空间已经有限。”上述信达澳银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就银行间市场的信用债,招商银行同业金融总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其风险较小。“主要是银行资金在加杠杆方面较为谨慎,委外投资部分占比也较低,同时银行理财资金规模较大,通过在特定时点合理安排到期资金,能够有效缓解时点流动性的冲击,因此‘解杠杆’对银行间市场信用债的冲击应在可控范围内。”

不过,上述基金经理也对本报记者指出,“由于短期流动性极为充沛,因此银行间市场也存在加杠杆现象,一旦资金波动引发‘解杠杆’,银行亏损规模不在少数,其头寸体量本来就较大;此外,如果交易所信用债被抛售,银行间市场也能遭到‘溢出效应’。”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