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业板存“四毒瘤” 万恶之源是全配售
2015-10-19 16:30:01 作者: 来源:东方财富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10月19日消息,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近期部分创业板新股及次新股癫升暴跌,加上长年被批评沦为“啤壳工场”,新股上市只为“卖壳”赚一笔,非为集资及拓展业务,令创业板问题再成市场关注热点。总括而言,创业板有“四大毒瘤”,万恶之源是“全配售”(即不设公开招股),令创业板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易被黑庄大鳄操控,因而衍生种种问题,股民大亏。改革创业板的呼声一直未停过,文汇报将以两期剖析创业板的痼疾成因及解决药方。
面世近16年的香港创业板,模式仿照美国纳斯达克(NASDAQ),由最初雄心壮志孕育新兴科技公司成才,到08年被降格成“二奶板”,至近年更沦为庄家揾食的“圈钱乐园”及“啤壳工场”,见尽港股风云变幻。市场人士总结出,创业板公司无论“啤壳”、成交疏落或股价大起大落等问题,都源于创业板股份的容易操控,而容易操控则基于股权集中,但也有意见认为,近年部分主板股份也有此现象,股民只能自求多福。
今年部分香港创业板新股表现。
低上市门槛疯狂“种壳”
今年至今共有27间公司于创业板上市,成为创业板2003年(当年全年有27公司上市)之后即十二年来最多公司上市的一年。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前理事范骏华表示,创业板近期多了集资活动,主要是因为本港“壳股”有价有市,吸引部分炒家专门在创业板“寻宝”,结果又带动更多资金进入创业板。
“壳股”有价,主因A股7月股灾后中证监无限期押后新股发行,令本港“壳股”需求大增。资料显示,目前创业板壳价愈升愈高,由3年前的约5,000万元升至逾2亿元以上,主板壳价更由约2亿元升至高达5亿至6亿元,因此吸引一些投资者疯狂“种壳”,而对上市公司没有盈利要求、不用公开招股等等低上市门槛的创业板,遂成为“啤壳工场”。
“很多创业板新股都以全配售形式上市,股权过分集中,令股价出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升幅,在外边的散户,误以为创业板很容易被炒起,但其实在货源归边下,少量资金已能炒起股份,当股份大幅回落时,散户又走避不及。”范骏华认为,投资创业板的风险极大,但他相信散户其实早已心中有数,他续称,凡投资市盈率超过30倍的公司,与投机赌博无异,只能自己注意风险的控制。
市场人士批评,这些配售新股“围飞”情况极为严重,股权只集中在数个大户身上,由于上市时没有向公众招股集资,只能“炒高散货”,靠从散户身上“掠水”。智易东方证券行政总裁蔺常念直斥全配售股份是“揾笨”,只是“自己人玩”,但证监会亦“捉不到”那些大户,因接货者往往是难于查证的“独立第三方”。他直言,创业板上市规则已被滥用,对投资者极不公平,支持禁绝全配售上市。
助弱市集资功能不能抹煞
但立信德豪董事兼审计部业务发展总监林鸿恩则认为,创业板容许“全配售”是有一定理由的,如正确运用,是有利公司及市场发展的。在林鸿恩看来,散户未必会欣赏某些创新公司的前景,若果公开招股,这些公司或者会无人认购,甚至无法上市;反而一些“识货”的专业投资者,可以接受较高的定价。而允许公司将股票配售予特定的投资者,无须公开招股,除可减低创业板公司的上市成本外,也使他们即使在较为低迷的市况下,亦能成功上市集资。
他认为,当然当局可稍为调整创业板全配售制度,硬性规定其申请人要保留部分股份作公开发售之用,程序可跟主板新股看齐,若散户也能参与,市场流通量增加,减少股权高度集中情况,有助减低股价大幅波动情况。
创业板“四大毒瘤”
股权高度集中
创业板新股可以全配售上市,股权高度集中在100名股东内,经常出现大起大落情况,一般散户在有关新股上市后“接火棒”,常在股价异动时蒙受损失。
成交疏落
创业板成交多年来一直偏少,2014年创业板全年日均成交额为6.7亿元,不足主板的1%。而且在货源归边下,一般创业板公司的交投,不多于公司整体交易额10%。
股价大起大落
近日创业板新股及半新股“丧炒”,股价狂升暴跌。单计9月以来,有10家创业板新股上市,10间股份中,5间首日开市第一口价较配股价高出逾10倍,6家于首日最大升幅逾20倍。相对此前17间创板新股,只有1间于首日开市升逾10倍。但很多股份在短时间后已极速走样,走势如“放烟花”一样,高位接货的散户只输得损手烂脚。
“啤壳”嫌疑
创业板近年被批已沦为“啤壳工场”,投资者忧虑创业板公司的监管质素。好像2013年2月25日上市的罗马控股(8072),以0.30元配售上市,一年内竟炒高至8元,上市一年后卖壳。市场人士表示,A股暂停新股发行,令本港“壳股”需求大增,创业板壳价愈升愈高,现时已升至逾2亿元以上,有价有市下,相信情况还会持续。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