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港股优等生为何频遭举牌 散户如何分一杯羹?

2016-03-15 09:53:18 作者: 来源:东方财富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进入2016年,港股仍在浮沉,不过一些低估值的制造业优等生,已经越来越引发市场关注。近期,香港的“万宝之争”也早已暗流汹涌,内地A股公司前来收购港股同类优秀企业正如火如荼进行。

中华PE:

进入2016年,港股仍在浮沉,不过一些低估值的制造业优等生,已经越来越引发市场关注。近期,香港的“万宝之争”也早已暗流汹涌,内地A股公司前来收购港股同类优秀企业正如火如荼进行。

  有投行的朋友常常问,有没有比较好的港股可以推荐,因他的内地客户希望收购优质资产。他更透露,如果不是近期资金出境受到限制,A股企业借助国内宽松融资环境到香港寻宝的行动恐将进一步升级。

  港股优等生为何频遭举牌,背后是何原理?散户又能否分一杯羹?相信这是不少朋友更关心的问题。

  港股优等生性价比高

  在香港,有不少兢兢业业的企业家,用时下的热门词语来说,他们在坚持用“工匠精神”办公司。这些人从业经验丰富,舍得技术投入,又很早便与欧美大客户建立了很规范的联系,因此多年来虽然宏观经济沉浮,但公司一直是行业内的优等生,即便经历大风浪,也能保持较稳健的财务,甚至能坚持派息给股东。最近几年,不少此类公司受到内地同行的竞争,但由于公司管治水平较好,产品和服务更能满足外资方的要求,因此即便其产品定价高一些,也能获得外资的认可。

  在重视盈利与增长的香港,上述企业往往不能获得投资者的较高估值认可,很难获得类似腾讯等TMT龙头企业的数十倍市盈率,往往只有低于10倍的市盈率,比起A股同行,更是显得寒碜。再加上往往这类企业家不擅长玩资本游戏,甚至不屑于玩资本游戏,因此公司股价并没有惊天动地的表现。有一些习惯炒A股的朋友,看到香港此类股票,往往用“白菜价”来表达其内心的激动。

  激动归激动,散户也要有心理准备,此类优特生往往股价不会暴升暴跌,它是为那些看重派息,又有长期投资准备的机构投资者准备的。

  笔者也曾经投过类似的公司,持有一年多,期间虽然升升跌跌,但幅度并不大,最终因为有更好的投资对象,选择平价离场。最后盘算时,以为自己这一年下来,算上交易税费,会有亏损,结果很惊讶地发现,这公司居然期间派了不少息,从而让我小赚了一些钱,按回报率计算,远超过内地的银行定期存款——然而,对于很多习惯于杀红了眼的内地投资者来说,此类“白菜”如果不能短期变现,就可能是“酸菜”的味道了。

  不过,机构投资者或是企业家的品味和散户显然是不同的。高性价比兼低估值的港股同行,对于内地企业来说,是个绝好的投资机会。

  资产荒提升并购需求

  除了港股资产本身因素,A股资本市场这两年的发展,客观上也催生了对港股优质资产的需求。有人说A股估值呈现“泡沫”化,即便经历股灾。有不少公司估值仍然是高处不胜寒——对此,我觉得出于谨慎,还是用“高溢价”来代替“泡沫”一词,因为谁也无法判断什么样的溢价属于泡沫。

  但有一点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同类型的企业,在A股的估值往往会超过美国或香港上市的同行股票。别的不说,大家公认的BAT,它们在美国和香港的估值,就要远远低于国内TMT同行。在现实中,在A股上市的TMT公司老板,不仅享受着市场给予的高溢价,而且可以通过不断增发或是配售股份,做大市值,积累并购资金——这也正是A股公司近期向港股优等生频频举牌的底气所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万宝之争”后,收购香港优等生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内地投行朋友解释,尽管A股去年股灾,但是不少优质的企业估值仍然偏高,A股有一大批市值过100亿的公司,甚至于现在在内地投资圈里,100亿人民币就可以被认为是小公司了。一些激进的买方研究员甚至放弃了最基本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等传统估值标准,直接用“预期市值”来作为选股指南。

  这里先不说这种氛围是对是错(哲学家们常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气氛之下,可投的项目已经越来越少,“资产荒”问题却日益严峻,加上不少A股公司在多次配售后,手头积累了大量闲余资本,也急需寻找优质的资产。

  “如果不是腾讯的市值超万亿,估计向它举牌的人也不少。”朋友说。

  人民币贬值预期推动跨境并购

  随着去年8月人民币突然贬值,港股优等生的吸引力似乎也与港币有了一点关系。

  这里多说几句,虽然每次市场大幅波动时都有人跳出来高声质疑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但在香港做得久的投资者心里都很明白,联汇制不可能说取消就取消。

  正因为有联汇制,港币才被当作“小美元”,全球的机构投资者才可以放心地把资金留存在香港,香港股市也才有机会充当了全球基金“提款机”的功能——很多人说香港是“提款机”的时候,是带有贬义的,但这里倒想强调它的另一面,即它反映出香港金融市场够深、流动性足够强,才能经得起这么折腾。放眼东南亚和大中华区,能与香港平起平坐的股市“提款机”屈指可数,有美国的做市商多次跟我们说,在流动性和资金的便利性方面,连台湾、日本和韩国都不如香港。

  “你们不用担心香港走资,人家赚了钱或是怕亏钱当然会离开,但这都是暂时,他走得了,下次他发现要出来投资的时候,也是先想着香港。”他说。

  港币的“小美元”地位,在人民币资产饱受贬值之压力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内地企业家正加速海外资产收购,从而更合理配置自身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港股的优等生自然也成为这些企业的青睐对象。

  实际上,除了货币汇率的问题,A股将来要推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等,显然也会推高股票供应,肯定会催生并购活动。由于不少港股公司的股权较分散,对于A股公司老板来说,有时未必需要全控香港同行公司,最高只需要达到29.9%(30%就需要提出全购),就可以做到入主董事会。如果能和原有的大股东共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则不仅可以降低A股的估值,还有机会产生更好的效益,是非常明智之举。

  当然,手法激进一点的,也有可能采取全面要约收购,这是因为港股的估值实在太便宜了,不少优等生的市值不到30亿港币,折算下来不到25亿元人民币。由于收购的是同行优质资产,要么有协同效应,要么可以消灭竞争对手,因此在A股很容易通过配售等融资手段筹足资金。

  散户的尴尬

  尽管A股公司收购香港优质同行,可能会是2016年的港股大餐。但是坦白地说,散户能提前布局的少而又少。这是因为大部分散户都不是富有经验的行业分析师,更不是“消息灵通人士”。如果不知道哪些港股属于被低估的优等生,其中又有哪些具备可被收购的可能,那么要在这个大餐中争到一点羹汤,还是比较难的。

  由于本篇不是谈选股,加上个股情况复杂,在此不便深究。但是大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1. 该企业市值不大,但公司有较好的现金流,过往几年派息稳定;

  2. 公司的估值(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在同行中处于中低位,更低于A股同行;

  3. 公司管理层稳定,但是股权较分散,无超过51%的单一大股东。

  4. 公司在所处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也有较多数量的优质客户基础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