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2008年的雷曼危机重演:德银要破产了?

2016-07-13 15:48:0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当前与2008年最相似的一幕莫过于是:德银(德意志银行)与雷曼兄弟了。过去与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相比,德银的投行部门是全球最大的投行部之一。但是与其他几家不同,德银并没有从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

中华PE:

当前与2008年最相似的一幕莫过于是:德银(德意志银行)与雷曼兄弟了。过去与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相比,德银的投行部门是全球最大的投行部之一。但是与其他几家不同,德银并没有从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过来,公司一直存在着问题。

金融危机后,德银经历了多位首席执行官,公司在2015年10月宣布了新任联席首席执行官John Cryan的任命,并在公司内部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员变动。目前,德银正在进行裁员9000人和在10个国家终止业务的计划。这就是德银近期灾难的开始,特别是在过去9个月中,情况正在快速恶化:

2015年10月29日,德银在因为操控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被罚25亿美元之后宣布大规模重组计划。

2015年11月5日,因为与美国制裁国家进行交易,德银被罚2.57亿美元。

2016年1月28日,德银公布2015年公司亏损达到创纪录的68亿欧元。

2016年5月16日,贝伦堡银行表示德银的杠杆已经超过40倍,警告德银的问题将是难以解决的。

2016年6月23日:英国退出欧盟的公投结果重创德银,其19%的营收来自于英国。

2016年6月30日:因为糟糕的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德银没有通过美联储的压力测试。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丑闻,错误决定和不幸事件的打击后,当前德银的市值仅为158亿美元,仅为这家具有147年历史的公司在2007年5月股价最高时的8%。

德银未来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德银或将成为下一个雷曼。如果说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的死亡是快速且没有痛苦的话,那么德银的死亡将会是漫长且痛苦的。

 


德银将会重燃金融危机火线?末日的开始?

 


雷曼倒闭曾让世界震惊,点燃了2008年金融危机火线。那德银若真的倒闭了,全球金融危机战火是否会重燃?

目前市场对德银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连意大利总理都公开地奚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某些大行相比,本国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微乎其微,矛头直指衍生品风险数万亿欧元的德意志银行。

据格隆汇报道,根据德银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持有的未到期衍生品规模达42万亿欧元。


42万亿欧元的衍生品是个什么概念呢?2015年德国GDP为3.36万亿美元,欧盟GDP为16.23万亿美元,以当前的汇率计,这意味着德银持有的衍生品规模相当于13.5个德国的GDP,相当于2.8个欧盟的GDP。

一旦风险爆发,德银这数十万亿欧元的衍生品将会成为一颗最不安全的炸弹。恐慌也将应运而生!

中国银行业入冬!大佬自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多位业内大佬对当前银行业面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虽然他们对未来表示乐观,但在分析当前存在问题时使用的措辞,令人感到震惊。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说:
 
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表示:
 
当前需要实施改革来阻止逐渐上升的银行业风险,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正在被低估,中国非金融领域的债务占GDP比例可能高于160%。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的发言最有激情,把问题谈的也最为透彻:
 
近几年,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变化。
 
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现在要对中国经济触底和不良率见顶的时间做判断,可能还为时尚早。
 
最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也面临“资产荒”的问题,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腹背受敌。去年我在论坛上讲的:“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三十年未有之变局,大跃进的时代结束了”,现在看来,事实被不幸言中了。
 
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的现实告诉我们,现在进入到了风险调整的时侯,我们原来创造的报表利润正在被风险无奈地调整着,我们在还历史的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总之,一言以蔽之:银行业很麻烦。
 
也许有人会说:银行业很麻烦,关我鸟事?
 
知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认为,其实这跟普通人的关系很密切,你就是隐居在深山里也逃不掉:
 
1、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最好别碰银行股,至少三年内是这样。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是全面的,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民营银行的挑战,互联网的挑战,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等等。没有几年苦日子,根本无法完成。
 
2、尽量别把存款放在小银行,尤其是小的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如果因为人情面子不得不放,一家银行不要超过50万。这样,出问题的时候你的损失才能控制到最小。因为未来银行是可能破产的,也是可以破产的。
 
3、如果真的有某家较大一点的银行破产,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从而让整个金融市场动荡,最后影响到你买的股票、基金或者信托产品,以及你手里钞票的购买力。所以,银行业的风险会影响到每个人,你无路可逃。

4、中国有四家银行被“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列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G-SIBs)。换句话说,这些银行已经“大而不能倒”,它们是:工农中建。

 


全球金融目前已经十分危险,难逃下一次危机

 


事实上,除了德银倒闭将会重燃导火索这个风险之外,当前全球金融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处境中了。

中金网指出,目前全球金融面临着以下这些不可逃避的事实,风险已经避无可避:

1.金融系统真正的问题是债券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时,债券泡沫达80万亿美元。自那时以来,债券泡沫已经扩大至100万亿美元以上;

2.以债券泡沫作为抵押品的衍生品市场规模超过555万亿美元;

3.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主权政府,甚至城市利用衍生品进行收益造假并隐藏债务。无人知道这种情况发展到什么程度,不过鉴于过去约20%的首席财务官承认收益造假,这一数目可能巨大;

4.企业杠杆率现在远高于2007年。Stanley Druckenmiller表示,2007年企业债券为3.5万亿美元,现在为7万亿美元,接近美国GDP的50%;

5.全球央行目前杠杆率水平相当或超过雷曼兄弟破产时候的水平。美联储杠杆率为78倍,欧洲央行为26倍,雷曼兄弟为30倍;

6.全球央行并无退出策略。美联储2009年会议纪要显示,耶伦担忧美联储如何退出1.3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目前这一规模已经逾4.5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央行通过负利率打击储户和债券持有者。从全球来看,目前全球负收益率国债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而在英国脱欧公投前仅1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投资者在为这些债券买单。

此外,英国脱欧之后,全球的投资者开始抛售英国的资产,尤其是房地产资产。就在上周一周之内,英国已经有六只房地产基金宣布暂停赎回。一旦房地产被以暴跌的价格抛售,那么将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正如2008年次贷危机开始,发生危机的都是和房地产相关的产品,因为房地产流动性太差,危机一来,房地产首当其冲。

多米诺骨牌正在倒塌,危机正在蔓延,全球正走向一场可能比2008年还要糟糕的危机!谁都逃不掉!


延伸阅读:德银,一颗无法被拆除的炸弹?

▌一、德银股价:凄凄复凄凄

2016年注定是德银上头条的一年。先是,今年2月,德银公布了其2015年的年报,巨亏68亿欧元,市场大震,德银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的呼声四起。看看当时的全球主要股市表现(大A股的投资者是不是没印象,因为我们正在过春节):


6月美联储又发布了2016年银行压力测试报告,很不幸,德银的美国分公司德银信托为仅有的两家未能通过压力测试的银行之一。美联储报告发布后,IMF又上来补刀。6月30日,IMF公布的金融稳定性评估报告称德银是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最大净贡献者。

如今,德银的股价已经创出多年新低,但这恐怕远非尽头。7月5日,德银的市值已经缩水至190亿美元,这意味德银将从彭博全球顶尖100所银行指数中跌出。7月6日法兴银行称德银可能很快被剔除出Stoxx50指数。Stoxx50指数是一个被许多基金跟踪的指数,剔除意味着更大的抛售还在后头。

德银的股价究竟低到什么程度了呢?看看它的市净率吧:0.24。这意味着,市场认为德银的价值已经不足其账面净资产价值的四分之一。

从市值与有形的账面净资产比值来看,德银在主要全球大银行中垫底,且是矮了一个等级的垫底,比倒数第二的花旗低了近50%。

▌二、德银怎么了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一等一的强国,即使欧洲在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时刻,德国依然保持了较为有力的增长。此外,德国一直以严谨务实著称。也因为此,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时,在要求欧元区各国政府勒紧腰带过日子上,德国一直以强硬著称。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的第一大银行居然如此不被市场待见。最近意大利的银行风雨飘摇,颇有引发新一轮欧洲危机的征兆。意大利银行市值上半年已经缩水超过50%,前几日向欧盟申请的发行400亿债券救助也被欧盟与德国一口否决。

德银股价屡创新低,此时此刻,意大利总理无不奚落地说:意大利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比起某些大行来说是微乎其微。

这某大行所指不言而喻。那德银究竟怎么了呢?

2015年德银巨亏68亿欧元,这怎么亏的呢?其实单看业务,考虑到2015年金融经济环境,德银2015年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净利息收入较去年增长了11%,非利息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总收入较去年增长了5.7%。

要命的问题一是出在商誉减值上,一是出在法律诉讼上。

商誉

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有个科目叫“商誉”。外行人一听可能以为是个高大上的无形资产,自己脑补一下可能还与品牌价值之类的挂钩了。其实商誉一点也不高大上,它产生且只产生于溢价的并购中。它存在只为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德银花10个亿买了某个企业,而该企业账面上只值8亿,这多花的2个亿不能算亏了,而是应该单独计入“商誉”科目。

这样一来,好像自己买贵了也没亏钱,只要让商誉数字一直躺在账面上就没问题了。

欧美大型银行集团,基本上是历史上多次并购形成的,其商誉与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相当高。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并购潮中高溢价买入的公司,很难说价格没有高估。而自08年次贷危机以来,又发生了欧债危机,现在又发生了英国脱欧事件,无论是经济环境,金融环境,还是监管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全球经济仍然陷在泥潭之中,当初溢价收购的子公司价值很可能已经下降。
一旦发生重组与拆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德银就是典型。

2015年年报中,德银发布了它的下一个五年的新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大而全,要瘦身变成一家更好更强的银行(a better and stronger Deutsche bank)。为此,德银已经宣布出售其拥有的德国邮政银行、Banker trust、华夏银行等子公司。这一系列的重组与拆分导致了57.8亿欧元的商誉减值,并且,出售华夏银行的损失6.5亿欧元还未计入。

尽管德银的管理层称这类损失是一次性行为,并不会持续,但根据其2016年一季报,目前躺在德银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资产仍然有99亿欧元,占净资产比率为15%。

是否会有进一步的商誉减值不得而知,但至少市场用不断创新低的股价表达了它的疑虑。

诉讼

德银2015年诉讼费用达52亿欧元,相比之下,其2014年诉讼费用总额仅20亿欧元。德银解释说:这是公司为甩掉历史包袱,集中解决了一些拖延时日的历史诉讼纠纷。

欧美的法律环境导致欧美的银行非常容易面临巨额诉讼费用。不过银行又可以充分利用法律程序,选择赔偿或和解的时间点。比如德银选择在2015花了7.75亿欧元了结了与基尔集团十三年的官司。

欧美银行藏着多少诉讼纠结,外界比较难统计,其赔偿金额也难以衡量。德银说的集中解决了并不意味着全解决了。据华尔街见闻一篇报道指出,德银到目前为止收到了来自全球的7800份法律诉讼。大部分是可以解决的,不过成本并不低。德银可能会采取类似基尔集团案例那样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时机了结。但悬在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仅是这些或有债务,有些诉讼可能给德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对德银在俄罗斯洗钱行为的指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调查。

商誉减值与诉讼费用导致了德银2015年的巨亏,这两项未来可能继续影响德银的业绩表现。不过,意大利总理伦齐的奚落显然指向的不是德银的商誉减值风险与诉讼风险,而是其规模数万亿的衍生品。

规模庞大的衍生品

德银的衍生品规模究竟有多大呢?根据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持有的未到期衍生品规模达42万亿欧元。

42万亿欧元的衍生品是个什么概念呢?2015年德国GDP为3.36万亿美元,欧盟GDP为16.23万亿美元,以当前的汇率计,这意味着德银持有的衍生品规模相当于13.5个德国的GDP,相当于2.8个欧盟的GDP。

而德国的总资产规模是1.63万亿欧元,这意味着德银用1.63万亿的总资产撬动了价值达42万亿欧元的衍生品交易,杠杆率达到了25倍。

当然,这个42万亿欧元规模的衍生品并不意味着就要亏损这么多,也并不意味着德银就有这么大的风险敞口。这些衍生品之间互相对冲掉,所以风险的关键是净头寸的掌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德银怎么对冲掉它持有的衍生品头寸是基于一定的风险模型,而比较讽刺的是,这一风险模型往往在它最需要对冲的极端场景中失效。

另外,德银的资产负债表只公布了它的衍生品信用风险敞口,即交易对手风险,其场外衍生品的信用风险敞口为490亿欧元。但是这些衍生品的价值随着市场条件波动可能发生的风险是不透明的,外界无法得知。

 

当极端情况发生时,也即风险模型可能失效时,市场有理由去怀疑德银并未准备好。这就是英国公投脱欧发生后,德银CDS价格狂飙的原因,5年期债券CDS产品再度攀升接近500基点,这是2月以来的最高值。就像米什金曾经指出的,2008年随着雷曼的倒闭,市场有理由相信AIG卖出的大量衍生产品将会被迫追加保证金,这会导致其现金枯竭。


而另一方面,比起德银规模庞大的投行业务,其传统的零售银行相对比较小。根据2015年年报资产,德银金融衍生品资产达到了5150亿欧元,占总资产的32%,如果算上其他以公允价值及具备交易性的资产3053亿欧元,两者合起来占比达到50.4%。其贷款规模为4277亿欧元,占总资产仅26%。这意味着德银没有大规模的相对安全的零售业务来平衡其风险高,规模大的投行业务,导致其资产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


▌三、如果德银是炸弹,能拆吗

市场认为德银是雷曼第二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从德银的系统性风险重要性来看,或许把德银称为AIG第二更合适。2008年9月15日雷曼申请破产,鉴于AIG的系统重要性,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立即向AIG注资了850亿美元进行救助。

问题是,如果德银真成了一颗炸弹,德国政府能像美国政府那么行动有力,快速拆除吗?

目前市场对德银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连意大利总理都公开地奚落。不过奇怪的是,除了2月份时德国财长表示德银“稳如磐石”外,目前未见德国领导层发出任何有关德银的声音。这究竟是西方国家的特色,还是有难言的苦衷?

英国公投退欧后,意大利提出推行400亿欧元的银行业救助计划,这一计划遭到了欧盟与德国的断然拒绝。而更早前,希腊的银行被允许倒闭,ATM机停止取现。如果德银深陷泥潭,德国政府出手相救,这种强烈的反差等于是以戏剧性的形式证实了欧元是为德国人民服务的说法。

另外,救助银行需要政府注资,这可能会导致德国债务率上升。而这些年,德国政府一直是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其他国家遵守财政规律,勒紧腰带过日子。

这意味着,出手相救德银对德国政府来说政治风险不小。

当然,鉴于德银如此重要的系统性问题,德国可以与意大利达成协议。现有的条款中有充足的回旋空间,BRRD第32条明确指出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援助规则可以有些例外。德国可以承认意大利银行业存在系统性风险,以求助意大利银行来换取对德银的救助。

只是,这里仍然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政府债务率,这几乎是影响欧元区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放开政府对银行业的救助规则,欧元区政府的债务率将会重新攀升,过去几年一直严格控制和削减政府债务的努力可能化为泡影。就像08年危机之后由于对地产、银行业的救助导致欧元区多国政府债务狂升,最终引发了欧债危机一样,可以预计,如果放开对银行业的救助,一切又回到原来的老问题上。这最终指向的是欧元区的存亡问题。

追根究底,这是欧元区天生的矛盾所致: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无统一的财政政策。对欧洲银行业的救助要么打破欧元区最后的统一障碍:统一财政,要么就是欧元区甚至是欧盟的催命曲。

统一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意味着欧元区整体作为一个类似联邦的存在,然而,在目前欧洲各个国家极右派极左派势力纷纷抬头的背景下,这一可能看起来比较渺茫。

所以,救助德银牵扯的不仅仅是德国的经济问题,更是欧元区的政治问题。这些方面的考虑将会制约德国政府的行动力,使其无法像美国政府那样迅速有力。而在市场危急时刻,政府的速度与决心至关重要。如果德银真成了一颗炸弹,留给德国政府拆除炸弹的时间不会很多的,稍有疑虑,银行业间的传染力会很快将这颗炸弹释放出去。


▌结语

第7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无人地带》中,所有人都知道塞拉身下埋着地雷,但拆弹专家束手无策,无法拆除。最终所有的人全部撤离,那块土地上只留下了塞拉一人。当黄昏降临时,塞拉孤零零地躺在地雷上,等候着死亡的来临,金色的夕阳照射在他面无表情的脸上,一幅凄婉而残酷的画面……

对于德银来说,如果它真成是一颗炸弹,目前看来同样是无法被拆除的。

不过,德银可以庆幸的是,它不会是孤零零一人静候命运的到来。它强大的共生网络意味着许多金融机构是没法撤离的,甚至包括欧元区。

 

我们能期盼的是,德银只是看上去危险而已,并不会真成为炸弹——它如果爆炸,会把整个欧洲送上不归路。

关键词:雷曼危机银要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