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白手起家,年仅26岁实现财富自由!他的成功经历值得所有人学习!

2016-10-28 11:33:44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公社人物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巴菲特白手起家,在26岁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无论是否对股票和投资感兴趣,巴菲特的这段经历对所有人都有启发。

中华PE:

1956年,26岁的时候,巴菲特同学已经准备退休了。

“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我在奥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号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付175美元。我们每年的生活费是12000美元,而我的资产还在增长。”

是的,他的财富还在增长,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自从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每年他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

1956年的100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800万美元。如果按照2007年的社会经济标准,26岁的巴菲特同学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如果按照2007年的汇率,以及中国的经济水平,26岁的巴菲特同学已经是千万富翁。可以在北京买三套房,自己住一套,外面租两套,在加上他的理财投资技能,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当然不违法的前提下。

26岁,许多人在读博士,许多人遇到择业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自己的职场生涯,许多人在犹豫是不是要创业,还有许多人甚至在啃老,尚未实现经济独立。而巴菲特同学已经实现了个人的财务自由。他是如何做到的?

          九岁之前已经干了五份工作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社会状况很糟糕,1929年经济大萧条,不久之后二战爆发。

巴菲特的爷爷是开杂货店的,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是知识分子,在银行工作。巴菲特出生没多久,银行倒闭,霍华德失业。巴菲特的爷爷跟霍华德说,我也雇不起新的员工,但是吃饭没问题,日常生活的开销,我买单。

霍华德不愿当啃老族,和朋友开了个证券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他让巴菲特的妈妈回娘家,这样就可以保证一日三餐有饭吃。巴菲特的妈妈不肯,她认为她的责任在家庭。她在生活上节衣缩食,为了保证霍华德有饭吃,常常自己不吃饭。

巴菲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但是,霍华德的公司很快有了起色,经济情况大为改观。

巴菲特的童年从家庭里面不断得到的一个信息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6岁时,巴菲特就开始挨家挨户兜售口香糖。每包口香糖赚2美分。

不久之后,他开始逐门逐户叫卖可口可乐。汽水比口香糖赚得多:每卖6瓶汽水,他能挣5美分。

后来他发现卖报纸更赚钱。于是巴菲特开始一家家售卖《星期六晚邮报》和《自由》杂志,顺便卖口香糖。

9岁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开始在高尔夫球场卖二手高尔夫球。这个成本低,因为这些二手高尔夫球是捡来的。但好景不长,警察接到举报把他们赶出了球场。

10岁的时候,巴菲特找到在橄榄球比赛场馆售卖花生和爆米花的工作。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因为佩戴罗斯福竞争者的徽章,他赚的钱和徽章都被主管经理没收了。这是他“经商的第一课,难过极了”。

当然,卖报纸是他6以来的最稳定的兼职工作,他的财富在积累。

同样在10岁那年,巴菲特的外公去世。全家人都沉浸在哀悼中。即便是这个经历,也没有阻挡巴菲特的工作激情。他要挣钱。而且,他已经明白他为什么要挣钱。他说: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个想法,在他此后的一生中都没有变过。

         十岁懂得赚钱的原理和方法

巴菲特10岁的时候懂得了赚钱的原理。

是原理,而不是道理!

你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之一是,你有问题。

原因之二是,你听的是道理而不是原理。

大道理是空的,而原理则是事物的本质。

10岁时候,父亲霍华德带着巴菲特到纽约交易所游玩。当时1940年,经济情况还没有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在交易所的午餐上巴菲特想明白了赚钱的道理。

有个交易员在饭后从兜售香烟的人那里买了一支卷烟。这事儿看似平常。巴菲特却想明白了一件事。即便经济再不景气,还是有人在大笔赚钱,比如雇佣这个卷烟工的老板。交易所里的现金流,像大江、大河、小溪和瀑布,但这跟许多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你能够提供人们所需,你就可能赚钱,就像这个卷烟工和他的老板。

仍然在十岁。他在当地的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让巴菲特如获至宝。在他眼里,这本书在教他赚1百万美元的办法,这1000招他全都打算用。巴菲特还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概念:复利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