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音乐节的乱战,为什么做版权服务起家的“看见音乐”想要加入?

2016-11-02 09:24:03 作者: 来源:36氪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国音乐节市场在今年迎来爆发,同时也陷入混乱。

中华PE:

中国音乐节市场在今年迎来爆发,同时也陷入混乱。

2008年,中国全年音乐节加起来只有不到 10 场,而今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突破 200。由于现场演出能大量聚集人气,旅游局、地方政府纷纷表示愿意掏钱支持,这自然成就了投机者们的圈钱契机。内容(歌手)同质、管理无序是被诟病最多的两点。

看见音乐创始人沈佳认为音乐节市场的洗牌期将近,好的 IP 才能在乱战中存活下来,而看见音乐具有一些做节的先天优势。

根据我们之前的介绍,“独立音乐人”和“版权”是看见音乐模式的两大关键词。简单来说,看见音乐从版权一环切入音乐市场,围绕独立音乐人提供宣发、数据分析、商务对接等各类服务。

以版权为轴心的原因在于,没有背后团队支撑的独立音乐人往往没太多精力和经验去处理流程繁杂而琐碎的版权问题,而巨头们由于各有立场很难搭建一个面向全行业的版权平台。

花了快三年时间打磨产品,今年年初看见音乐旗下的在线版权管理平台“星球发行”正式上线。沈佳把“星球发行”比作高速公路,“既然是基础设施,我们不会管在上面开的是大货车还是小轿车,所以独立音乐人可以用、厂牌和唱片公司也都可以用。”

在发行渠道上,版权市场更规整的海外一直是看见音乐的强项。现在已经有厂牌开始授权看见音乐做全球代理,把歌发到国外,比如陈泓宇的众乐纪。相应地,海外版权机构也想把看见音乐当成中国市场的触手,由此看见成为了全球最大版权组织 Merlin 的成员。

事实上,对看见音乐来说,在线上搭建一套完整的宣发、版权平台,除了赚钱之外还有其它价值。

比如,业务往来中积累下的客户资源撬动了他们的演出业务,文章开头说的音乐节就是案例之一。沈佳介绍,他们把全球十大电音节 IP 之一 ELECTRIC ZOO 引入国内,首站放在魔都,而 EZOO 背后的公司就是看见音乐的用户。“两家公司属于合作关系,我们没有花钱去买版权。”

想把海外的成功案例复制到中国的,看见音乐并不是第一个。36氪此前介绍过的天漠音乐节(出自野马现场),对标的就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西南偏南。而文化差异和市场成熟度是这类项目落地中容易遇到的阻力。

“引进 EZOO 是从今年6月开始谈细节的,7月签约,11月开幕,前后只花了几个月时间。用的是 EZOO 的原班团队,舞台都是从纽约空运过来的。”沈佳说,“这次我们把门票定在了一个高于市场均价不少的价格。第一届老外可能是核心消费者,等品牌打出后大众自然就知道怎么玩了。上海成功后 EZOO 会在亚洲范围做巡回。”

在挑选 IP、决定演出歌手等一系列筹备过程中,看见音乐平台上沉淀的数据起了很大作用。“看见音乐本身就有宣发能力,因此 EZOO 的运作成本很低。其实音乐节是个重型决策,引入的 IP 、或者请来的歌手不对就没法回本,所以小公司做不好就可能死掉。”

而看见音乐的优势则在于,一方面拿的 IP 是经过国外市场验证的,音乐人的发行数据也全在平台上,效果可分析可预测,这样他们就更敢动用长尾的小众歌手。

除此之外,数据还帮助看见音乐跨入艺人经纪领域。据介绍,看见音乐签了一个叫 Freia 的海外乐坛新人。“我们从 Freia 被环球唱片签约前就关注到她了,她在平台上的发行数据特别好。”目前看见音乐正在负责 Freia 亚洲地区的经纪管理。不过沈佳表示,艺人经纪业务还在摸索状态,“看看能不能用技术化手段提高效能”。

其实看见音乐最早决定做版权,就是因为这件事可以被标准化,规模有做大的可能。毕竟音乐领域的创业公司,太容易小而美了。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