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徐志摩逼着堕胎,离婚,成为中国首位女银行家,越老越风华
2016-11-02 09:29:08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华人新视野 荠麦青青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两千多年后,一个叫张幼仪的女子,也借此典故,为她的感情经历下过这样的断论:我不过是一把扇子,炎热堪用,秋天见弃!
她的“前生”,被冠以“徐志摩妻子”的名号,却低入尘埃,湮没无闻;她的“今世”,却在与这个著名诗人离婚后,徐徐展开了一幅大写意的水墨长卷。
01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现属上海)的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
但名门望族只赠予了她一个令人攀附的高枝,却未带给她关于爱情与幸福的荫蔽。
那时一向循规蹈矩的她,听从四哥张嘉璈的选择和安排,十三岁订婚,十五岁嫁给才子徐志摩。
▲徐志摩
但风流倜傥的大诗人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就讥其为“乡下土包子”。而在同时代人的笔下,张幼仪则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这场婚姻,与其说是玉成“秦晋之好”,不如说是利益结盟。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来说求之不得,遂在其精明地盘算之下,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张幼仪于是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而徐志摩的反应则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
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很少正眼以瞧。在他看来,她既非兰心蕙质,也不风情万种。虽下得厨房,却上不了厅堂。“贤良淑德”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标配”,却远不能成为一个恃才傲物的诗人的理想伴侣的高标。
所以,他尽管照常履行基本的婚姻义务,亦不过是遵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而已,以满足两位高堂含饴弄孙的愿望,就算责任和义务两清了。
1918年,张幼仪生长子徐积锴,喜得麟儿并没有改变他对张幼仪的态度,这个浪漫的诗人一直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与感情:他不会在不喜欢的人与事上有任何眷恋与盘桓。
所以不久,徐志摩就潇洒地出国留学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幼仪二哥的信,在张君劢的要求下,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将张幼仪接至身边。
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来接她的情形:“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我的万水千山,不是你要的翘首以盼。
所以,大可不必开口嘘寒问暖了,他那个漫不经心瞥来的眼神,已将对她的嫌恶昭然若揭。
▲张幼仪(18岁)和长子徐积锴
02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不久张幼仪再度怀孕。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他所谓的灵魂伴侣——林徽因,分身乏术的诗人左支右绌,于是在得知张幼仪身怀六甲后,黑脸以对:“把孩子打掉。”
那时打胎是非常危险的,张幼仪委屈至极:“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梁实秋曾如此评价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在别人眼里,他温润如玉,谦恭得体,但唯独对不爱的妻子,无所顾忌地将自己扮作冷酷的暴君。
所以,无暇他顾的诗人,只想干脆利落地解决一切麻烦,那是他献给林徽因的“爱情投名状”。
其后,徐志摩要求马上离婚,尽管在此之前,张幼仪已有一些心理准备,但当徐志摩面无表情,笃定十足地提出离婚时,她还是如堕冰窟。
她可以忍痛割爱,离开他,可是即将来到世间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为什么要在呱呱坠地时,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来自生父的抛弃?
见张幼仪不答应,徐志摩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孤零零地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人照顾,绝望之际,张幼仪只得给张君劢写信求救,在二哥的帮助下,由巴黎至柏林,张幼仪在痛苦辗转中生下孩子。
当时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闻不问。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唐代女诗人李冶说,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我们以为百年修得同船渡,便能和衷共济;我们以为千年修得共枕眠,便能一世缱绻,但反目成仇时,唯一的怜惜都将被剔除得一干二净。
但他并非移情别恋,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爱过她!
汉乐府里的女子曾誓言铮铮:“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她曾抱定“生同衾,死同穴”的信念,而他的心却早已绝尘而去。
▲林徽因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