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干货】百度、京东、唯品会的律师告诉你,融资该避免哪些坑?

2016-11-03 09:26:10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混沌研习社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我所在的汉坤律师事务所是一家以投融资业务为主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曾经负责过58同城、Uber中国、唯品会、百度、京东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并购、上市以及大型交易的相关业务。

法律方面的内容,工具性和知识性比较强。也许各位现在不一定马上会去做融资,但是相信以后要做融资时,把今天的课程内容拿出来看看,还是会有一些帮助。

融资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点

如果是律师来分,会把融资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有的环节会花费很长时间,有的几乎让你感觉不到:

1前期接触、签署意向。

2尽职调查,决策依据。时间可长可短。

3综合考虑,确定投资架构。这个很重要,之后会结合案例详细介绍。

4协商谈判,签署合同,也就是怎么样签交易文件。

5办理交割,完成投资。就是最终拿到钱了。

前期接触,签署意向:没有法律效力,但有道德约束

你要找到能跟你签意向的人,就是投资人。投资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1战略投资人:随着TMT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三座大山BAT就是典型的战略投资人。

他们投你的直接目标,不一定是财务快速回报,而是产业整合,你未来跟他们大公司业务的整合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2财务投资人:就是市场上常见的各类基金。

他们投你的最大目的是快速获得财务回报,说白了就是几年可以上市,可以并购之后退出,投一块钱,变成三块钱。

基于不同的目标,这两种投资人在商业目的、尽职调查的敏感性和风险规避的方式、公司控制权还有退出和回报方式都不一样:

比如财务投资人会非常看重你什么时候能上市,不上市也要让我获得回报。

战略投资人不一定看重这个,他在乎的是你拿了我的钱,就不许跟那家怎么样。

即使是财务投资人也有不同类型,战略投资人也有不同风格,最终考虑因素可能是具体负责这个项目的合伙人的风格和策略,除了给你钱,还能给你一些什么整体资源。

找投资人,不是简单的找钱,而是选一个重要的长期的合作伙伴。

跟投资人见一两次面之后,会签一个文件,有的叫条款意向书,有的叫投资框架。核心内容就是大家商量好准备给你多少钱,占多少股。

其实它不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只是一个意向,里面除了有独家期、费用、保密的约定之外,统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还没有进行尽职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是它具有道德约束力,所以大家都会尊重。


尽职调查,决策依据:投资人挑毛病,创业者要及时“堵上”

尽职调查主要用来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潜在致命缺陷,分好几个环节,包括财务、技术、产品、业务等方面的尽职调查。

投资人一般会找律师帮忙做尽职调查,在财务方面的调查,还会找审计师。而技术、产品、业务这些方面,往往就是投资人自己判断。

回到法律问题上,一般投融资双方都会请律师,双方律师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投资人的律师做尽职调查,就是来挑毛病的。创业者的律师是来堵对方挑毛病的。

比如投资人要过来挑毛病,创业者自己先请人会诊一下,看哪些问题可以堵上,哪些可以怎么解决,最终面对投资人律师的时候会比较有信心。

综合考虑,确定投资架构:找钱、花钱都在这一步

做了尽职调查之后,就开始要确定交易架构。创业者要考虑自身情况和资本喜好,以及拟上市地交易所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结构。

比如公司准备在哪儿融钱,钱准备投到哪儿,是卖老股还是公司融钱等等。

后面会有很长时间专门讲这个架构的问题,因为非常重要。简而言之就是有境外的还有国内的,海外的有外商独资的模式等等。

协商谈判,签署合同:如实披露,以防投资人找茬

投资人的律师会提出来讨论具体的估值和商业条款,来准备交易文件。

在这个过程里面,可能会有正常的针对不同的架构有各种不同的文件,甚至在之前开会讨论都有一些备忘录和会议纪要,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交易文件。

自己请的律师还要帮你准备一个披露清单,后面会讲重要的作用。你的尽职调查里面有一些不太好的事,你如实地披露出来,将来投资人不能用这个东西找你的茬。

最终基于尽职调查,基于来来回回的讨论,这个交易文件有可能会形成书面的东西,确定后就进入签署环节了。很多海外常用的条款,放到国内的法律环境里面不是那么适用。

办理交割:注意约定期限

第五个环节,我们终于千辛万苦等来交割,交割条件就是,原来谈好的哪些条件你要去做,做完了投资人就打钱。

这个交割条件谈得具体一点,比如说国内变更工商登记,有可能是一个正式的交割条件,只有把工商登记变完了,人家才给你打钱。

如果你有谈判的筹码,可以融完了资,把钱打给你了,事后再做登记变更。这对我们创业者是一个比较好的安排。交割时候还要注意一些义务,可能有约定的期限。

以上,我们就简单地把这几个环节梳理了一下:

1.常见的融资架构:决定抱哪些人的大腿

第二部分,专门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融资架构,这个架构决定着公司走向哪个资本市场,决定公司将来面向哪些投资人。

在互联网行业,从新锐公司比如滴滴、美团,到老牌公司比如BAT,都是典型的海外架构。也有些新兴的公司比如乐视,用了国内的架构在A股上市。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梳理一下各种各样的架构,以及什么时候搭架构比较好,搭架构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境内和境外的架构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要求,最后讲一下境内境外架构的互相转换。

这两年我们有一个概念叫红筹回归,说的就是好不容易在海外搭好了架构,现在又翻回了国内,最典型的就是奇虎360红筹回归。

2.搭建架构的时机: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一概而论

有很多创业者是在准备融资的时候开始考虑搭建架构的事情,所以在考虑融资的时候,有人就会来问,我是不是一上来就要搭个VIE架构?我是早早地把架构搭好,还是等投资人来了以后再做,还是上市之前再去调?

坦率地说,什么时候搭架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确确实实地去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1.如果你是一个海归,已经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对于海外的情况比较了解,或者已经入了其他国籍了,这个时候搭海外架构会比较顺利。

2.如果在国内,刚创业没有必要执着于公司架构的问题。如果有投资人,就简单地谈一下,如果没有投资人,先用你最熟悉的方法,在你最熟悉的环境里,把摊支起来开始干。

3.投资人开始进来的时候,如果你最中意的基因是个美元基金,只能投资给你美元,那你只能去搭一个海外架构。

如果你原来搭的是个国内架构,这个时候也是可以重新调整的。

4.从境内往海外翻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但是如果是海外往国内翻,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红筹回归,其实流程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你要从海外比较宽松的环境,翻回到国内比较严格的监管环境。包括你要面对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中国上市的流程,中国资本市场的要求,包括税、外汇的监管都比海外要复杂得多。

选择架构的因素

1.创业者所处的行业类型

(是否有外资准入限制,公司主推的概念、技术和发展模式,资本市场的估值和偏好)。

2.创业者个人因素

(是否为中国国籍、是否在工商或者税务部门有不良记录)

3.政府审批

4.税务负担

5.上市计划以及拟上市地相关法律要求

6.投资方的喜好和要求(基于资本市场的喜好和估值高低)

7.投资方退出机制对创业者的影响

......

这里列的比较细,但是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因素就直接决定了你的架构。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