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网约车新规,有没有打破产业旧思维?

2016-11-03 13:51:17 作者: 来源:品途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最近网约车引发的讨论甚多,11月1日也是交通运输部等7个部门联合颁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的日期,在此之前各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从目前各地的网约车新规看,到底有没有打破旧的思维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问题去思考。

网约车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成本经济泡沫会破吗?

最近网约车再次引发社会争端,部分地方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罢工或者围堵政府,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约车符合大众化的需求,比出租车行业拥有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经济前景,同时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目前网约车的规定还是区域化的经营模式,实际上就是限制级的,比如牌照的地方性限制,未来的网约车一定是更加开放的对待车主与客户,不然,就会被更加开放、市场化的新的交通方式替代。

这不是出租车行业的悲哀,而是政府约束下的“行规”坐地收租的经营方式最终导致“入行”的成本泡沫,一旦这种门槛被踢破,这种成本将转嫁到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身上。事实上,所有的带有准入门槛限制的行业都具备催生经济泡沫的特性,在一定时期,这种特性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形成并得以发展,但谁成为最终的接盘者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由于人们过分的相信政府的权力,缺乏对于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忌惮,这种准入门槛所带来的经济泡沫很难软着陆,一旦硬落地,带来的就是行业的动荡。

网约车是要国家经营还是要地方政府经营,谁说了算?

交通运输部等7个部门联合颁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于11月1日起施行,实际上就是将网约车从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确定了其合法地位,同时也是将其纳入了出租汽车管理的范围。

《暂行办法》中除了规定一些基本常识可以接受的规定以外,也将城市人民政府的管理权限得以体现,实质就是国家层面上对网约车合规化,管理权仍然在于地方政府的一亩三分地上,这种开放的程度还是有限的。当然,对于网约车的管理的开放程度一方面要和人们的心理接受程度相匹配,其次才是技术上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行使管理权,未来的重点不应该在于汽车及驾驶员的过多限制上,而应该在于加强对于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的公司、平台的管理与评价。从目前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的网约车新规看,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网约车本身,显然会束缚未来网约车的发展。

从网约车地方规定看城市未来,城市输血功能还有没有?

关于城市发展的依赖因素有哪些的讨论,其中能够形成的共识的,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红利,外来人口的涌入也被视为向城市输入新鲜血液,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城市的生活成本增加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极限时,城市的环境也会相应的恶化,人口数量就会出现一个滑坡,这是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关于人口规模的设定应当只是个阶段性的推演,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口可以无限制的升级。

从地方政府制定网约车的实施细则中可以看出各个城市的秉性,也可以见微知著,推演下城市的未来。北上广深对于网约车一致性的行为显示,对于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的驾驶员的约束还是以“出身论英雄”,户籍上限制以及车况性能的限制等,实际构成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我想,政府这样的行政规定设计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他们文件表面所体现的,便于网约车的管理与追责,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比较隐晦的,就是开放的同时减少对旧的出租车等行业的冲击,给出租车行业的转型留有一个缓冲。问题在于怎样的开放才算是适度?准入门槛需要立多久?网约车的发展本身只是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一隅,对于网约车的态度也是一座城的管理者的思想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未来。

网约车新规究竟有没有打破政府的旧的思维,还要经历一段时间,旧的行业门槛积弊已久,新的事物或模式诞生的过程总会经历些曲折,究竟效果如何,那就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