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1日,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在字里行间App上亲笔发表了一篇名为《没有低谷,哪有巅峰》的回应文章。
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在字里行间App而不是黄太吉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赫畅后来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喜欢有设计感的东西;二是字里行间App是作品思维,微信公众号是媒体思维。在创立黄太吉之前,赫畅是学设计出身,分别在被百度、去哪儿公司干过跟用户体验相关的工作。对有设计感好的东西情有独钟。
在回应文章中,赫畅依次对:"外卖工厂店"关店、黄太吉现状、九州会、历次媒体风波等业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回应。
事出有因。在此之前,有媒体曝光,黄太吉合作商户"出走"工厂店大量关闭。其曾经建起的10个产能中心(即外卖工厂店)目前已经关闭了5个。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过数天发酵,关于黄太吉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抑或因数次转型不成功关店一事引发外界格外关于与讨论,甚至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关注,也将此事件在电视上进行了报道。
在《没有低谷,哪有巅峰》一文中,赫畅写道:情况属实,确实关闭了一半的大型工厂店,平均每家500平米以上,开销及成本大,既然业务结构不合理,没有必要保留,必然关掉。
“黄太吉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排除未来拓展多种品牌经营模式,包括第一次开放国内加盟。黄太吉已经积累了非常扎实的品牌运营及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即使不再融资,通过新业务加速品牌直接变现收入,自我造血的问题不大。”
对于外界盛传黄太吉关店、倒闭关店一事。那篇文章是赫畅对外界的唯一回应。他没有召集任何媒体亲自站台当面回应这件事情的由来与始末。在事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有品餐饮与赫畅约在了财富中心新元素餐厅。那时,他刚从成都飞回北京。直接赶往相约地点。
我问赫畅: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与媒体面对面沟通回应一下?
他很直接了当的说:第一,黄太吉确实关店了,但你说我倒闭,就不对了,这是没有事实的。属于捏造事实。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好回应的。因为外界所说事情和他想表达的想法是平行的,是不一样的。
第二,如果回应,就是被媒体带着走了。与自己特立独行性格相违背。即使回应,也是为了某种责任去回应,在那段时间没有必要回应。即使那篇《没有低谷,哪有巅峰》的回应文章也是被身边同事劝说下才写就出来的。
从赫畅表情看上去略显疲惫,但精神饱满,语速很快。听完他讲话,给人一种讲话很能讲的感觉。
在事发期间,赫畅自己去了一趟成都,拜访自己曾经在百度一起工作的领导也是恩师梁东。跟他聊了一些关于如何看待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题。
梁东有一句让赫畅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并讲给了有品餐饮听。「什么是生命,生就是变化,命就是版本。生很难改变,一生下来就固定了你的版本,你可以不断提升这个版本,让这个版本变的更好,但总体框架是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如果将这次成都之行与黄太吉被媒体爆倒闭一事联系起来看,就能理解赫畅为什么不那么主动回应此次到闭门事件了。
赫畅说:动态的生命,应该动态的去看待。动态的事情,也应该动态的去看待。当你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很多事情你就会看明白。这件事,我认为他就是这样的,我就一直认为他是这样的。
经过此事,赫畅内心层面似乎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他只是觉得,外界对他有点不公平。
一家成立仅仅四年时间的创业公司,一有风水草动,媒体就对其大肆渲染,连篇累牍,有的没的,乱写一通。在他看来,外界写的关于黄太吉的新闻,80-90%都与黄太吉自身实际情况不相符。“他们了解黄太吉吗?他们吃过黄太吉吗?没有”。赫畅略带激动的语气自问自答。
如果你没有实际考察过黄太吉,没有吃过黄太吉,不了解黄太吉实际经营情况,为什么要写黄太吉的负面?为什么黄太吉做了那么多有价值并值得报道是事情,媒体偏偏不去报道。偏偏关了几家工厂店,就连篇累牍的报道。赫畅解释:树大招风,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在国内那么多餐厅因经营不善、选址错误及其他原因关闭门店,为什么不去报道?赫畅连续提出连珠炮式的质疑外界的问题。在他看来:外界对黄太吉不公平。
当然这种不公平在赫畅看来,这类报道似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自从黄太吉诞生那一天起,历经四年时间,在媒体关注方面,就没有断过。赫畅反过来看,这对黄太吉也是好事情。增加了公司品牌曝光度。
另外,黄太吉公司本身的每一次动作都是为公司下一次更好发展做准备。“关于此次关闭工厂店,也是因为外卖模式里,工厂店不赚钱。给黄太吉带来了大量现金损耗和流失。既然这样,就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赫畅说。
在关闭工厂店之前,黄太吉在公司业务层面经历了四次转型。在外界看来,四次业务转型似乎都不很成功。但赫畅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是在公司业务正常调整范围内正常公司行为。就像阿里巴巴集团在有电商业务基础上,推出了支付业务,推出了旅游业务、推出了金融业务一样。黄太吉也一样。
外卖工厂店是最后一次转型。前三次中,第一次是卖煎饼阶段,当时吸引人眼球的是开奔驰送餐服务;第二次是百丽计划阶段,即在同一片商区集中部署黄太吉旗下不同品牌,当时主打品牌包括:牛炖先生、大黄蜂、从来、一碗冒菜的小幸福等品牌。第三次称为宜家计划阶段,也就是开放连锁加盟能力。
在赫畅看来,黄太吉上述数次转型并没有不成功。部分业务依然在正常运转与经营。
只是公司业务会随着外界变化而随时会有所调整。这些调整都是战略层面的调整,经过公司股东、以及投资人同意后的结果。
赫畅说:未来,门店可能不是黄太吉的业务核心了,只是黄太吉根据地而已。因为自己并不想成为中国煎饼之神,那不是我的目标。赫畅继续说:黄太吉也好、煎饼果子也好,只是借助他们敲开了餐饮行业的一块砖,黄太吉真正要做的是敲开行业之后的事情。
那么黄太吉下一步要做什么?
根据赫畅自己的描述,黄太吉未来的愿景是餐饮行业应用服务商。把餐饮行业的人与人、人与信息、商家与供应链进行精准连接。而黄太吉的所扮演的角色本质是一个超级中介。
目前赫畅自己成立并投资了一家公司。从黄太吉总部调走一名技术骨干。开始着手这件干事情。
在赫畅的设想中,餐饮行业是一个几万亿的市场规模。他想通过黄太吉成立的新公司将餐饮行业纵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角色进行行之有效的连接。从而提升整个餐饮行业的运转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赫畅说:黄太吉原来的模式是挖金矿,而这家新公司则是给挖金子的人提供送水服务。
新公司在黄太吉未来发展过程究竟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从赫畅对这件事下的决策上已经看出来,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逾越规则的赫畅,而是成为一个懂得遵懂规则的赫畅。
我们拭目以待吧。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