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当我们还沉浸在移动互联带来的巨大便利之时,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无论是新兴科技公司,还是传统互联网科技公司都蓄势待发,希望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生死的较量中分得一杯羹,以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2月9日,由麦思博主办的,聚集海内外100位技术大牛的科技盛会——第五届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本次论坛致力于梳理技术革命如何推进未来的商业变革,盘点2016年全球科技最有价值的100个技术创新、研发管理实践,以及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长尾学习价值。
在12月9日下午的开幕式上,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黄江吉从小米自身出发,围绕着人工智能的话题,跟大家谈了谈《从现象到现实:把人工智能带进生活》 。
成立6年,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成为一家智能科技公司的小米在人工智能这方面很有发言权,虽然没有百度悠久的技术发展历史,也没有腾讯、阿里强大的用户和数据支持,但小米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还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黄江吉先生看来人工智能的是有三大前提的:即产品、大数据还有机器学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产品,如果没有产品就不会有用户,没有足够的用户很活跃地使用你的产品的话,你就永远都谈不上大数据,大数据是一个必要的关键词,但是有了大数据之后,你如何?这个世界完全不缺大数据,这个世界缺的是高质量的大数据。当你有非常高质量的大数据之后,你才有一个基础可以做。第三步,怎么样可以把一些最新的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在你的数据上面,反过来训练完之后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这对一任何一家做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来说都不例外。上个月发布的小米Mix则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在分享结束后,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先生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谈及了小米科技实验室的相关问题以及小米科技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就算等问题的看法,以下为采访的原文:
Q: 雷军说小米探索实验室没有 KPI,干了一年后,是真的没有 KPI 吗?
黄江吉:没有传统意义上的KPI,即短期营业额目标、销售数字等,但探索实验室的目标是有的,小米在现在的规模上,如何把小米往前推,是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如何发布像MIX一样新概念的东西。之前MIX发布后,有米黑笑称,我们是提前发布了 iPhone9。类似于这样的产品,应该理论上只是苹果、三星这些国际企业有可能做出来的。他们甚至觉得我们做出这样的产品很意外。但是我们是希望未来可以一步一步改变人们的印象的。我觉得未来我们应该越来越多这样新的尝试。你看这次小米MIX发布,全世界的媒体都主动帮我们报道,觉得这个是非常酷的。未来我觉得中国企业就应该是越来越多做一些别人都还没有做的事情。所以探索实验室的目标,就是如何可以把这样的一些事情很具体的把它作为小米的目标,然后还让我其中一个联合创始人专门去负责这样一个任务,这是小米对这个的重视度。
Q:一个想法在实验室诞生之后,它具体是怎么往下走的呢?
黄江吉: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它和传统的产品开发机构不太一样。那些是已经有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体定义那个产品,找团队就可以做了。我们是怎么做的?首先我们要和全世界科研界的最新技术接轨,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到什么程度了,大家到底在研究什么领域的高科技。然后我跟我的团队把这些看见的新技术或者是新的方向,用小米的框架去理解,它对我们未来有什么意义?
因为到最后其实我们还是要产品化,商业化的。到最后我们还不是一个研究中心,我们是要到最后把这些技术是不是有一个合适的产品化的形态带给我们的用户,这才是们要做的。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一开始跑,然后之后想,然后归纳理解,提炼成为产品的方向。就好像小米MIX一样,真的是通过一段时间把它产品化,把概念验证出来,看看大家对这个是不是有感觉,有感觉的话,我们就把它量产,然后商业化。所以这样的一个流程是探索实验室的一个目标。
Q:有多少人是专门和这些前沿技术对接到处跑的?
黄江吉:其实现在探索实验室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十个人在探索实验室里,他们有一些在做VR,有的在做AI,还有一些在看正在研究的项目,这些人在他们每一个领域当中都要看得很深,当然我们是分工的,可能你是专门看机器人领域,你可能是专门看核心技术领域,视觉,你是专门看语音,是这样的一个分工。
Q:已经失败的探索有哪些?就是不能商业化的。
黄江吉:我们看很多很多的项目。
Q:比例呢?
黄江吉:这个我没有做过数据化的统计,我觉得看十个项目有一个项目我们认为是有价值去深度探索就很不错了。其实今天很多项目的落地价值并不明确,但是我们目前也不知道命中率怎么衡量。
这两个是我们年初已经开始做的,就是AI和VR。
Q:刚刚我们谈到小米的实验室,其实现在很多智能手机的厂商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我们更多的差异化是在哪里?
黄江吉: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做这个实验室是以最后可以产出产品为目标的。这个其实跟我所知道的大部分的实验室的定义就已经不一样了。以前我也在微软做了近14年,微软当中的实验室不需要一定到最后要和产品接轨。但是我们的实验室第一天我们就知道,这个是要产出类似小米MIX这样的完整产品为依归的一个实验室。所以它不叫研究院,叫实验室,而且是产品实验室。你问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认为我们的优势就是做产品。还有我们和用户的距离来说,在互联网公司也好、智能硬件公司也好、手机公司也好,我们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我们认为我们的落地能力、产品化的能力是我们的优势,还有我们从合伙人到核心主管,全部都是做产品、做技术出身的。所以我们对一个技术,还有产品是否有实际价值看得非常重,我们希望少做一些比较虚的东西,我们希望少做一些听起来美好,但是实际上用起来不方便的东西,我们希望避免。我觉得小米在务实方面的把控能力是我们的优势。
Q:所以小米实验室不是进行一些高深科技的研究、发现和探索。而是把这个东西怎么样以产品化的方式小而精的落地。
黄江吉:对,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优势。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核心优势就是我们已经落地的项目,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平台。我们已经是深入到用户的家里面。米粉常常告诉我,他们从手机开始认识我们,慢慢家里的路由器也换了小米的,电视也开始用小米的,净化器、插座、摄像头等等都开始使用小米的。这个会对我们有一个持续落地更多产品的优势。我们已经有落地的产品,为什么我们在做AI的时候有优势?因为大部分人还在讲AI的技术和概念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一些载体把我们的技术真的落地让用户去使用。
Q:那现在是已经有数据的收集了?
黄江吉:对!
Q:对于数据后期的应用和收集是怎么样的?因为现在比如说您说到载体,但是没有一个互动性,那我们怎么收集这些数据?
黄江吉:我们的互动性就是通过他使用这些产品的时候,背后就会产生数据。比如说你使用手机,你和手机的互动,和电视的互动,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它基本上可以自动扫一遍你家里。但是它在你使用之后是不是每个礼拜都更了解你的需求,它是不是知道你要常常清洁饭桌周围10平方米这一块地。他应该每天几点去做这个事情,他每天不应该每天几点出现在你的面前,因为他会很大声会骚扰你。你在不断用它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和它交互,你在教育它,它应该怎么做。所谓的交互就是我们人和产品的交互就是如何使用这个产品。其实你在教育我们背后的大数据也好,机器学习也好。让它学会看着,我就是这样在使用这个产品的,我什么时候用这个产品,什么时候不要用,在哪里用。他学会了之后,一个月之后也好,两个月之后也好,它就应该主动的自动的帮我做这个事情。
Q: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互联网下半场了,如果说以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为比喻的话,你觉得人工智能发展到足球赛的那一个时间段了?
黄江吉:我认为现在还是在世界杯的外围赛。
Q:小米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前列了是吗?
黄江吉:对,我们过去六年就是为了能打这个外围赛。如果说没有产品落地你根本没有踢外围赛的资格,你没有产品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数据,即便你有数据,有机器学习,你训练出来之后你怎么样落地呢?最后你还是要把它体现在很具体的产品当中,用户才可以体验到这个人工智能。所以我认为我们肯定已经在外围赛里面踢了,外围赛的门票也不好拿的。你首先要么有技术,要么有用户,要么有产品,三个加起来才具备可以踢外围赛的资格。
然后你才开始踢最后的世界杯赛,到最后谁可以获得冠亚军,这个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其实可能现在大家都还在练习,可能外围赛都还没有进,都在练兵。但是肯定有一些公司在这些方面,我认为他们已经是非常认真的在练兵了,比如说谷歌、Facebook,BAT也在练了,小米也正在练。
Q:小米在人工智能这一块具体的投入是怎么样的,资金、人数、进展情况如何?
黄江吉:资金我就不讲了。我想表达一下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度。我们的云团队是大概有300人左右。我们整个云团队基本上全部都是去做AI,这是我们对这个事情是想明白了,就去干了,所以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度是毋庸置疑的。
Q:我看了你们做小米手机之外,还有净化器之类的,如何做到人工智能和消费品的结合的?
黄江吉:我觉得过去智能硬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其实过去的产品根本不智能。过去是说连个网,你可以用APP控制就是智能硬件了,这个其实一点都不智能,这个只是可以移动去控制它的功能而已。未来我认为任何的你要叫它智能产品,他一定要具备人工智能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用户的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才可以达到我们对它智能的期望。
Q:小米MIX是一个突围,在更大的领域未来会如何突围,其实小米进入AI市场的话,给人感觉是比较晚到的。
黄江吉:你说晚到我觉得有点冤枉,有的时候大家已经忘记了,我们是一个成立了只有6年的公司。
Q:但是之前一直没有在AI方面有很大的声音。
回答:当然用户可能不在乎这个事情,但是你看谷歌,Facebook这些都是多少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的,包括微软这些公司,他们是积累了很多年的,而且这个技术不是说你要做一个月就可以出成果的,这个真的要像练功也好,去把它基础打下来,但是现在有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我们可以加速学习补课的时间。但是大家对小米的期望值和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Q:您刚刚说到人工智能,我想问几个关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问题。因为前一段时间360收回网盘业务,很多企业都在做企业云,收回私有云,对此您怎么看?
回答:首先你知不知道,小米MIUI有一个mi cloud的功能。mi cloud的核心就是把用户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数据可以帮他备份。比如说你的相片,比如说你的通讯录,比如说你的短信,比如说你的笔记,你们做记者的,可能经常会用到便签这些,还有录音,这个才是我们认为用户关心而且真正需要存储的最重要的数据。我们当时没有参与网盘大战。他说我免费给你10T,第二家就说我们免费给你20T,第三家说我们给你100T,但是我们的判断是这个不可以持续,因为存储是需要成本的。当你把存储变得好像免费的时候,我觉得大家有可能会滥用存储。
Q:会存一些不应该存的东西。
黄江吉:对,你回想你身边这些最重要的数据,你真的要100T存你的私人数据吗?我们都喜欢拍照片,我拍到今天顶多是20G、30G已经很多了。这是历史数据。我觉得那个是有点太多了,而且那个方向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向。所以我的答案就是我们认为云存储很重要,但是要帮用户存它真正关心的数据,而且让它很方便的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这个才是我们要做的,而且这个可以持续,完全可以持续。它如果说真的觉得我们做得好,我希望他下一步要换一个手机,也是考虑小米手机那就对了,因为它已经有很多数据在我们这里了。
采访最后黄江吉先生还询问了在场记者对于小米未来的期待,无论是小米手机还是智能家庭硬件,记者的回答都是“希望未来的小米更智能”。是的,对于这样一个一直以来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来说,对用户负责是最大的使命。最后,我们要祝福小米,祝福小米在在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开拓出更开阔的一片天地。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