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笼广东早茶、一份北京烤串的触网
2016-12-14 09:29:30 作者: 来源: 微信公众号:南风窗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12月9日夜里,广东老字号茶楼“点都德”的老板沈志辉提前准备了6000多盘红米肠、1万多份蛋挞的货料,才下了班。这是平常备货量的3倍多。因为互联网平台的后台数据告诉他,第二天可能会有2万多人涌进他的店里,而这些顾客最爱的三大点心是:蛋挞、红米肠、虾饺。
第二天是“双12”第一天,点都德成为当日广州最火爆的餐厅,光是用支付宝买单的台数就有1.8万桌,是平时的8倍,其中,卖得最好的蛋挞一共卖出了10183份。
这是沈志辉第2次参与“双12”。尽管才第三年,“双12”已成为与“双11”齐名的现象级消费节日,只是“双11”线上商业的狂欢,双12则代表了线下的实体零售服务业。
数据显示:双12三天,累计总共有超1.1亿消费者跑到线下消费。仅“双12”第一天,就有4900万人出门消费,许多餐厅门前排起百米长龙,部分超市的货架则被搬空,上海长宁区龙之梦购物中心一天涌进了20万人,客流量达到全年峰值,有人因此称,“双12”像极了古代赶集传统的现代化回归。
在火爆“双12”的背后,是线上线下融合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力量,以及由此激发的中国人民的消费热情。
中国官方也已注意到这一点。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科学选址、智能选品、精准营销,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顾客消费行为,开展精准服务和定制服务。
不少人对一个月前的“双11”的火爆还记忆犹新,但实际上,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的线下商业,更能反映出中国整体经济的脉搏。当老百姓的消费热情以一种新的方式被激发,“双12”成为中国线下商业能量最大的一次爆发,“双12”也成为了中国实体零售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风向标。
大数据给线下商业带来什么
一笼广东早茶、一份北京烤串也能实现精准营销
“如果没有与互联网的结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点都德’。”说起3年前加入支付宝口碑平台,沈志辉还是很庆幸自己抓住了机会。
近年来,广东老字号餐饮企业整体生存状况日渐艰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州有118家老字号企业,其中40%发展状况一般,20%勉强维持,还有10%则经营困难。
加入互联网平台后,沈志辉开始通过后台分析的大数据来指导店面经营。最近几个月,沈志辉从后台数据发现,来店里喝茶吃点心的外地顾客竟然占到了顾客总人数的1/3,他当即决定在店面开设“店中店”,将鸡仔饼、老婆饼等一些老广州礼品放在店面中供外地顾客选购。
从清华大学MBA毕业的“80后”创业者戴云章则从创业开始,就尝试运用大数据指导自己的运营思路。
2012年,出于个人喜好,戴云章进入餐饮行业,创立了北京人很爱的烤串店“串亭”,目前在北京有6家店。
支付宝口碑的大数据挖掘能力,给“串亭”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消费画像。最开始,戴云章认为,“串亭”的顾客年龄段在25—35岁,但大数据显示,店里最主要的顾客群年龄在18岁—25岁,女性用户占60%,且对日料感兴趣,于是,戴云章在餐厅推出了日料新品,而且不同于一般日料人均200多元的定价,他把价格定在了120-130元,新品上线后,餐厅销量直线上涨了30%,客人回头率也提高1倍多。
更性感的应用场景是通过大数据实现科学选址。全国连锁烤鱼店“江边城外”从北京起家,逐渐进入全国其他城市。集团总经理孟洪波说,如果要去一个新城市开店,借助支付宝口碑的数据,知道某个城市、某个商圈的客流量、人均消费、用户年龄是怎样分布的,江边城外依据这些数据来决定门店开设和选址。“甚至是一个商场的每个楼层人均消费是多少,我应该去哪个楼层开店效果最好。这是互联网才能做到的。”
线下商业模式的核心变化:从经营“货”为中心到经营“人”为中心
目前,电商已经实现了客户消费行为的100%数据化,每一个点击、每一个订单都是数据,是日后个性化服务顾客的依据。
不过,对于线下商业,这样的尝试才开始不久,移动支付让线下所有的消费都有了数据化的可能,用户用支付宝支付就能直接成为商家会员,在这之后的顾客消费行为就变成了数据。
“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用数据帮助我们来做决策、来精准地服务顾客。”在孟洪波看来,互联网数据是这场实体零售业的升级中,互联网能给他们带来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中国的实体零售业的生存艰难外界有目共睹,但许多人也发现,在传统的实体百货业日渐凋零的同时,以北京西单大悦城为代表的、能满足人们多纬度需求的综合型购物中心里,人流却越来越密集。
记者获悉,去年开始,北京西单大悦城开始和支付宝口碑合作,通过移动支付,北京西单大悦城3个月就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积累了40万会员。研策部总监张灿介绍说,通过会员分析,商场发现,原本在五楼的运动品牌和地下二层的客流相关性更强,于是对商场布局进行调整,结果日均平效(每平米效益)增加了200%。
在口碑公司CEO范驰看来,商家、商圈与大数据的结合,使他们的商业核心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经营“货”为中心到经营“人”为中心转变。大数据让商家了解了用户的特征、爱好,也为商家为店选址、产品研发和货品搭配提供决策依据,简而言之,数据让商业变得更智能了。
“若干年后将无所谓实体商业和虚拟商业。”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长远来看,二者结合是必然趋势,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将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改造,促其创新升级。
互联网带动新消费:“双12” 成线下商业升级的风向杆
而这种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商业模式改变,也激发了老百姓的巨大消费热情,给经济带来了新增消费。
对于商家来说,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提高了效率,并真正读懂了自己的用户,即使是一碗羊肉汤、一碗小笼包也能实现精准营销。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海量的消费信息下,能更为便捷、快速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以口碑的优惠券为例,过去一年中,全国用户在口碑一共领取了2.6亿张商家优惠券,这部分优惠券为线下商家带去的新增成交额,高达124亿。而以往,商家大多采取在街头广撒优惠券的方式,复购率仅仅千分之三左右。
今年“双12”激发的老百姓的消费热情也让外界啧啧称奇。仅仅12月10日这一天,全球4900万人都走进线下门店,许多餐厅门前排起百米长龙,部分超市的货架则被搬空,许多商圈和线下店铺都创造了自己的全年交易最高峰。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下午2点,西贝莜面村卖出6.8万串羊肉串,85度C卖出近68万个面包,来伊份卖出近32万包小核桃,真功夫卖出16万份香汁排骨饭,大娘水饺卖出近4.8万份饺子,周黑鸭卖出近12万根鸭脖。
因此,有人称,“双12”体现的线下商业的巨大潜力,像是中国古代“赶集”传统的一次现代回归。
中国的线下商业占据了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当老百姓对线下商业的消费热情以一种新的方式被拉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提振作用也就更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双12”的狂欢,是一场比电子商务领域更大的商业变革。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