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家心里都住着一个“肖申克”
2016-12-15 10:30:35 作者: 来源: 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企业家财务自由太重要了,但‘财务自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天Wise大会开场的视频中有一个镜头是《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在监狱里,谁来说说这个镜头到底是什么寓意?显然,在电影里面这位被诬陷的银行家,他希望获得的自由不是财务上的自由,更多的是身心上、精神上、灵魂上的自由。”12月6日,在WISE2016独角兽峰会上,王石在分享自己对自由的理解时提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隐退已久”的陈天桥在接受秦朔老师采访时也提到了《肖申克的救赎》。陈天桥说:“我希望集合各种最前沿的科学家做研究,希望有方法让我们通过控制知觉来控制世界,改变世界。你看《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男主角安迪,不比我们高多少,壮多少,但他的精神世界绝对是超人,用最勇敢、最持久的办法修了通道,最后逃出来。不一定每个人都是物理世界的超人,像蝙蝠侠或者什么侠那样。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精神上的超人。”
虽然陈天桥谈《肖申克的救赎》的视角跟王石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共同指向“精神的力量”。出于好奇,笔者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下,结果发现,在公开场合谈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企业家远不止王石和陈天桥,360董事长周鸿祎、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前中国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缤纷嘉年华董事长付睿等商界大咖都曾表示自己很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并谈及这部电影对自己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都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把这部电影重看了一遍,然后发现,我们通常谈的“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素质”,大都能在影片中安迪这个角色身上找到影子。
坚持的耐心与等待的耐心
安迪为了成功越狱,用那个小锄头挖地道,一共挖了19年;为了建图书馆,他给州议会写信筹款,一周1次,一共写了6年。能对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投入这么多时间,不断重复,这种耐心,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当商界大佬们在舞台上、在屏幕前出现的时候,都很风光,但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太多一地鸡毛的事情,大多数努力不过是简单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对这些繁琐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没有耐心坚持下去。所以,大部分人也都无法成为卓越的企业家。最终的赢家,一定是那充满了超凡耐心的人。
耐心,不全是坚持的耐心,还包括“等待的耐心”。
何谓“等待的耐心”?俞敏洪讲过一个故事:我的司机到河里钓了一堆鲫鱼,说要做鲫鱼汤喝,我看每条鱼都活蹦乱跳的,就说留下两条,放到我家的鱼缸里。然而,等我下班回家后,发现我养在鱼缸里的两条鱼已经自己跳出来,干死在地上了。
在故事的结尾,俞敏洪解释说:“这两条鱼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才跳的,可它们如果稍微有点耐心,就能在鱼缸里活下来,并且某一天我一发善心,就把它放回到大河里去。当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就像鱼在玻璃缸里根本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人最大的能力就是安心等待。”
在影片中,安迪的地道,绝不是在逃跑的当天才挖成的。他一定已经挖好有一阵子了,只是在等一个可以安全逃脱的时机。等机会真的来临的时候,他行动力超强,一眨眼就不见了。因此,这是一个很“沉得住气”的人。
企业家们也常常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在跟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优秀的企业家都不会盲目求快,鲁莽行动;相反,“伺机而动”才是正道。
脑袋决定屁股
安迪被关禁闭暗无天日三个月,别人问你怎么忍受得住?安迪答道:因为有莫扎特陪着我。
人跟人层次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独处能力的差别。如果你是一个没人跟你闲聊就能憋死的人,那你必定是成不了大器的。相反,我们发现,能成大事者,必定具备享受独处的能力。
而独处的能力,往往又取决于你如何利用独处的时间。我们发现,那些一流的企业家,哪怕是在身陷牢狱之灾的时候,也能利用闲暇时间“练功”。
现在,我们都知道“褚橙”很有名,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褚时健并不是出狱之后才开始做褚橙的,早在监狱服刑期间,他就产生了种植冰糖橙的兴趣。当褚时健在狱中踱着步子,丈量着果树之间的株距和行距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东西,是体制和围墙触不到也圈不住的。
陈九霖也在书中流露,自己原本是过人上人的日子,当他被命运推入狱中后,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律师一样,他从愤怒到欲撞墙然后很快适应了,他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与觉悟,他有计划地读书、锻炼,写作,还交了很多的朋友,丝毫没有让“地狱”的日子浪费。
牟其中、兰世立、唐万新等企业家在监狱的时候,也从未停止过读书看报。这也是他们日后“东山再起”的基础。
写完上面几段,我还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绿皮火车到普通火车硬座、普通火车卧铺、高铁、飞机经济舱、飞机商务舱,噪音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呢?越往上层走,人的时间价值就越高,因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也更文明——不喜欢用毫无意义的废话和嘈杂来消磨时间。换个角度说,也许是,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屁股能坐在绿皮火车上、普通车卧铺里、高铁上、飞机经济舱还是飞机头等舱里。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说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然而,我想说的是,更大的可能是“脑袋决定屁股”——即你的脑子里想的什么,你利用时间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屁股能坐在什么位置上。
“违反人性”的自控力
前几天,微信朋友圈被“首富的一天”刷屏,王健林在11月30日的行程表显示,首富是在当日4点起床,飞行6000公里,停留两个国家三个城市,签约500亿合同。文章的基调是“比你牛逼100倍的人比你还努力100倍”。
对我们这些喜欢睡懒觉的大多数来说,首富的严格自律连“榜样”的效果都没有,因为我们“真的是起不来啊”。不过,在首富的圈子里,能有这种毅力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并不在少数。比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在业界以早起出名,员工会在凌晨4点半就收到他的电邮,且每日如此,库克也会在5点钟准时出现在健身房。
有一次,一个企业家朋友在微信上说:经过我和团队三个月没有性生活的努力后,APP终于上线了。“三个月没有性生活”可能是戏言,但企业家们的自控力常常是“反人性”的,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
说到毅力,我还想到两年前就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身材很好。当然,并不是因为事业上的成功导致他们有了“好身材”,也不是因为“好身材”导致他们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而是在事业上的成功和“身材好”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自控力。
无论是健身还是节食,都需要很强的自控力。如刘强东在透露自己减肥成功的原因时特别提到了饮食,早餐牛奶加上鸡蛋,中午水煮白菜,晚餐是牛奶加上蓝莓,“控制住自己的嘴巴”。郁亮通过“每天跑20公里”减肥的故事更为外界所知悉,据传,有一次,郁亮计划跑20公里,到了终点都停了下来,但看到手上的GPS手表显示还差50米,他又再跑了50米;夏天碰到暴雨,很多人不跑了,郁亮还是会在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跑或者到健身房完成20公里。
这种自控力,既是他们坚持健身和节食以保持好身材的原因,也是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激情与灵魂自由
不过,对坚持跑步所需要的“自控力”,郁亮自己有另一番解释:“如果真的要跑步,那么你的动力不应该是坚持的毅力,而是快乐运动,只有这样动力才够持久。”
他能每天坚持跑步20公里,靠的并不是毅力,而主要是激情。如果没有激情的话,毅力就不过是一种苦逼而已。
企业家们身居高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人来考核他们,但他们还是特别努力地工作,甚至经常给自己“找活干”。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家是内在驱动型的人物,他们做事,并不是为了应付考核,而是受自己的激情驱使。
因为有这份激情,企业家,要比同龄的其他人显得更有朝气、更有活力、更年轻。企业家们的青春期,往往要比普通人长。普通员工中,二三十岁就尸位素餐,整天浑水摸鱼、牢骚满腹的一大把,但那些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活力四射,不知疲倦地工作、亲力亲为地做公益。
以前,我曾经狭隘地认为,把钱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甚至是唯一的追求,是很“低级”的,人总得读点书、懂点艺术,才算得上是有精神生活,这样,生命才是完整的。但2012年底在看连续剧《温州一家人》时,我突然感觉到:像周万顺这样的农民企业家,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朝气和持久的激情让人觉得,哪怕他们从来不读书、不看电影、对艺术一窍不通,哪怕金钱就是他们的“唯一追求”,他们的生命也照样是丰富的、有厚度的。因为,他们在创业中表现出来的韧性和激情,让他们的物质追求同时也成了“精神生活”。
看一个人有没有精神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质量,并不是看他做了多少看起来很文艺很高雅的事情,而是要看他在做这些事时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所感受到的是乐趣还是负担。
比如,一个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哪怕他的学识很渊博,如果他并不喜欢教学工作,也不喜欢做学术研究,他就是没有精神生活;相反,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人,如果他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并且总是自发地琢磨着如何改进生产流程、提高效率,以期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么,哪怕他的学历很低,哪怕他从来不读书,他也应该算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这并非空洞的假设,我在老东家的生产车间,就碰到过这样的员工。)
职业不分贵贱,但人们在具体的职业中的心态,一定有贵贱之分。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要比一个苦逼的“知识分子”高贵得多。
我曾总结出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些以打工者的心态来赚钱的人,往往都是牢骚满腹、叫苦不迭,动辄抱怨赚钱的各种艰辛;而以老板的心态赚钱的人,则是再苦再累也在往前冲,尽管在有钱后他们也未必更幸福,但总体上,与前者相比,他们的确能从赚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开头,王石提到灵魂自由比财务自由重要得多,而在我看来,精神生活丰富的、快乐的人,更容易获得灵魂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有一句台词是“在忙碌中活着,在忙碌中死去。”我觉得,这句话并没有说完。对那些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应该是忙碌并快乐着、忙碌并自由着。相信每一个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悟。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