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2016互联网十大丑闻:完爆娱乐圈 骗财骗色更害了性命!

2016-12-29 15:32:48 作者: 来源:艾媒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回顾2016年,搜索平台的公信力、转发筹款的公德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性等都被震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网民对待互联网新事物更加敏感。夹带着铜臭味的丑闻,“骗风盛行”是最大问题,引发命案,更酿造时代的悲哀。

中华PE:

前言:2016年的丑闻不是一般的多,在这方面娱乐圈以各种离婚、出轨等狗血剧情刷屏外,互联网圈更用各种招式撑爆眼球,令人感叹IT行业的高速革新背后是难以填补的规范化黑洞。

  回顾2016年,搜索平台的公信力、转发筹款的公德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性等都被震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网民对待互联网新事物更加敏感。夹带着铜臭味的丑闻,“骗风盛行”是最大问题,引发命案,更酿造时代的悲哀。

  10、一元购:又一块网络灰色地带

  推荐指数★★★★

  “一元购”看似划算实际是一场骗局。商家将一件商品分为若干份,每份一块钱,消费者每购买一个等份,便获得一个排名编号,等这些等份全部出售后,便按照排名选出一个幸运购得者。此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表示:“一元购就是一种非法赌博,这种赌博方式和我国内地明令禁止的六合彩极为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不少人在“一元购”里因投入过多导致负债累累,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此类投机取巧的消费行为明显不可取,一元虽好,切勿贪杯。

  艾媒网点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被忽略的一元也能让你背负巨额的债务。实质,一元购模式与赌博类似,瞄准用户爱贪小便宜,对网络博彩产生痴迷的特点,最终导致用户债台高筑。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赌徒”心态的存在,但消费者自己掌握好度才能避免损失过大。

  9、云在指尖微商:微信渠道上的传销新模式

  推荐指数★★★★

  4月下旬,据爆料称,“腾讯之前发公告不让多级微商,封了很多非法违规号,但却让自己旗下的微商(云在指尖)继续经营。”有关专家提出警示,通过购物的方式缴纳入门费,层层分级发配佣金,不断拉人头发展下线的“云在指尖”商城的会员机制带有很明显的传销特征。最后,“云在指尖” 涉嫌传销,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3950余万元,并处以150万元罚款。微信方面也已将“云在指尖”相关公众账号封号。

  为了规范平台上微商的分销行为,今年8月腾讯微信安全风控中心高级总监郑立鹏发布微博称:“关于传销,微信平台只允许两级(包括发展人员本身)分销模式,三级以上分销,会停微信支付功能和封停账号。”

  艾媒网点评:赤裸裸的传销看起来少了,但是身边的金融诈骗、金融骗局一点都没有少,而是改头换面、以一种新形式卷土而来。可悲的是,上当的人依然不减反增。

  8、空中巴士骗局:忽悠媒体的中国式骗局

  推荐指数★★★★

  忽悠全国各大媒体,更占据各大网站头版头条的一场骗局,要不是胆子大都不敢随便忽悠媒体。

  5月底,继“e租宝”事件被各大主流媒体热捧的融资平台,打着年收益14%的惊人数字,成功忽悠大量普通中国人给他投资,结果血本无归的惨痛经历后,很多媒体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在吹捧巴铁,“巴铁”,是一种横跨两条街道,行驶在小轿车头顶上的大型“立体巴士”。其凭借一次“试跑”刷遍全国各类大小媒体头条,然而很快就爆出总设计师仅小学文化,疑属理财骗局。经过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宣传推广,不少人士相信巴铁项目并投资。

  艾媒网点评:媒体为争分夺秒抢占新闻头条,缺乏明辨事件真相的步骤,忽视判断事情真伪的重要性。而投资人缺乏理性的所谓专业评估,助长诈骗事件的进一步扩张,最终恐血本无归。

  7、电信诈骗自杀:生命的陨落再次刺向数据泄露问题

  推荐指数★★★★

  今年8月,一连3起学生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引起全国关注,被骗者接收到一条中奖短信,点进去填写了相关信息,并按照指引打电话给对方,对方让她交钱,如果不汇钱就以违约为由赔偿高额资金。辛苦赚回来的一万多元学费和生活费被一个短信骗走,年轻的生命承受不住社会险恶选择自杀,留下举目无助的亲人。案发后, 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立即启动重大敏感案件快速反应机制, 9月3日至14日,公安机关先后将犯罪嫌疑人陈明慧、熊运江等7人抓获归案。电信诈骗让人深恶痛疾。

  今年12月,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将收到最高刑罚。

  艾媒网点评:实际上,电话诈骗已不是新鲜事,每年有上百亿元的电信诈骗赃款,个人信息泄露已然成为电信诈骗的温床之一。“互联网+”时代下,获取个人信息的途径四通八达,与其说进入互联网时代还不如说是“裸奔”时代。

  6、支付宝圈子:打着社交旗号,传播色情内容

  推荐指数★★★★★

  支付宝闹得沸沸扬扬的“圈子”功能,针对特定人群,与利益挂钩,支付宝“圈子”构建一个虚拟的社交圈,一些有传播色情内容嫌疑的图片,更是引起激烈争议。信用分不够的人则愤愤不平,冷嘲热讽支付宝为推广社交功能使出歪招。

  不可否认,支付宝一直尝试做社交,从淘江湖到来往、钉钉等但多款社交产品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一次,支付宝的社交努力终于火了一把,但突破常规的营销方式,使其陷入巨大的争议。创新无疑对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并不代表依靠低俗、庸俗、恶俗的内容吸引用户,人人都应该对低俗科技说不!

  艾媒网点评:这可能是阿里最失败的一次创新尝试,以社交作为出发点无疑是符合市场需要,但也不能低估网民的威力。

  5、700块买同事信息:裸奔的日子

  推荐指数★★★★★

  12月中旬,一条重磅互联网灰黑产业链被揭秘。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轻易被查到。除此之外,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而且仅需700块。报道一出,引发各界强烈反响。除此之外,存款余额、快递单等“个人信息商品”还明码标价,再次引起社会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关注。

  对此,公安部还表示,公安机关将继续对窃取、贩卖、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力推进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财富之余,不该是通过盗取、贩卖他人信息谋利益。如果只要有人肯付钱就轻易查到你的个人信息,细思极恐下是否感到不寒而栗?

  艾媒网点评:虽然大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可是信息泄露恶劣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可谓令人费解。除了公司采取行动外,国家机关也对此重拳进行治理,但愿“裸奔的日子”可以早点结束!

  4、校园裸贷:这个时代的耻辱

  推荐指数★★★★★

  裸贷不是创新,裸贷是科技衍生的一个社会毒瘤。11月30日,裸贷时间被推上舆论高潮:一个内存约10G、名为“女大学生裸条”的照片和视频压缩包在网上疯传。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师范学校和医科高等专科学校成为裸贷事件的“重灾区”,基于周息不低于20%的重压下很多大学生并没偿还能力而不得不脱。更有吃瓜群众说:借B宝,去死!

  近日,借贷宝表示,正在采取受害人排查、针对性停止催收等措施,减轻对裸条当事人的伤害。流出的10G压缩包中共发现167位当事女生,其中128名为借贷宝平台用户,有交易的借贷宝用户109名。

  除此之外,借贷宝特别声明对于未满23岁以下人员的借贷权限将全面停止。

  艾媒网点评:P2P借贷是一种货真价实的金融创新,但是催生出来的裸贷成为这个时代的耻辱。善花未必结良果,提醒我们金融创新仅靠金融行业自身监管还是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需加强社会监管力度。金融监管和创新不是两个同性磁铁互相排斥,只要监管跟上创新的步伐,不断创造创新的管理思维,金融监管和创新能转化为异性磁铁互相吸引。

  3、微信大V刷量:“你情我愿”的一门生意

  推荐指数★★★★★

  网爆刷量工具的集体崩溃引起业内大V人士阅读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差距甚至接近30倍。随着刷量工具故障时间继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刷量大V都露出“真实面目”,不少公众号文章阅读量直线下滑。一些平时带有硬广嫌疑的“10万+”级别的大V文章现在仅有数千阅读量。

  对此,微信对刷阅读量进行过表态:对于用恶劣手段刷阅读量的行为,微信团队已经制定严格的防范措施和处罚机制。“刷量”者一经查实,将严格惩罚,不排除微信后台采取封号措施。

  艾媒网点评:刷量问题早在微博时代就存在,为何到微信时代更猖狂?显然,微信公众号推广传播在未来的营销市场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借助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可是刷量营造的泡沫现象何时才能休止,总之有钱能使鬼推磨。

  2、罗尔募捐:带血的网络营销

  推荐指数★★★★★

  爱心并不是用来欺骗,罗尔募捐事件揭示的不仅是网络营销的反向生长,更是对爱心与同情心的一次揉捏。

  12月初,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章刷爆朋友圈,然而剧情大反转,先是罗尔卖文筹款救白血病女儿的公号文章刷屏,随着捐款数额猛增,罗尔拥有三套房的家底也被慢慢曝光,同时亦被曝此次募捐活动有推广嫌疑,属诈骗行为,引起社会争议。无论是否能够认定为骗局,罗尔等人的不规范募捐行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甚至应该受到谴责。

  12月24日,深圳市政协委员、原市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病区主任、眼库执行主任姚晓明微信发布消息称,罗一笑在今天早上6点去世,她的父母希望捐献她的遗体和器官。

  艾媒网点评:一次微信众筹想不到竟演变成一场带血的网络营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还有多少能被无限消费的爱心?罗一笑小朋友愿您在天堂安息。

  1、魏则西事件:捅破莆田系医疗乱象的窗户纸

  推荐指数★★★★★

  百姓深信不疑的百度搜索平台成为杀人的利器,互联网平台的权威性受到动摇,从中涉及百度、民营医院及广告行业,影响深远。

  4月12日,一篇微信文章刷爆朋友圈,文中称,大学生魏则西在2年前体检出滑膜肉瘤晚期,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仍不治身亡。21岁的魏则西去世了。18天后,他的死让百度、武警二院和莆田系成为舆论的“受审”对象,捅破了百度医疗竞价排名、莆田系承包科室现象、医疗监管漏洞等诸多医疗乱象的窗户纸。

  对互联网行业而言,魏则西事件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风向标。互联网平台无疑为全球人带来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方式,也让消息传播速度面更广更快。然而平台上广告企业的准入门栏过低,资质审查、把关不严导致互联网市场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需强化信用监管和企业自律能力,建设同意规范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艾媒网点评这是互联网新时代的一个悲哀。毫无疑问,“魏则西之死”引发了公众对互联网企业责任的拷问。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正在给中国的医疗体制带来一股新风,但是“网上医疗”的安全必须依靠法治来筑底线、设红线。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