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66年人生经验:一定要傍大款,如果靠不住,就换一个!
2017-01-18 13:52:08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私募股权投资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很热闹,"宝万之争"的几大主角——万科、华润、恒大接连发布公告。
2017年1月12日晚,万科承认华润退出、深圳地铁接盘。华润持有的16.8960亿股,以每股价值22元作价371.71亿转让给深铁。13日一早,恒大也表态,无意继续收购万科股份,并将所持万科股份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地产界朋友圈如80集连续剧终于迎来结局一般,舒了一大口气,毕竟这部跌宕起伏的大剧已经播了一年半。多位业内人士向DT财经表示,万科这事儿已经算是有了个结果。
谁是大款?就是大型国有企业!
从2015年夏天遭遇"野蛮人"宝能系敲门开始,万科股权之争逐渐从"宝万之争"演变为万科、宝能、恒大的三国演义,越来越复杂。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商战中,当年在"君万之争"中夺回公司控制权、为万科找到华润这个坚实靠山的万科创始人王石,一直是媒体最关注的人,好奇他能否再力挽狂澜。
但这次显得艰难许多,宝能系一度提出罢免全部董事的提案,昔日"好婆婆"华润也不再那么靠得住。当时情况有多糟糕呢?在百度搜索"王石"时,已经直接联想出"出局"两字。
在2016下半年的敏感时期,王石公开露面很少。
转机是突然出现的。2016年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措辞严厉直指"野蛮人",随后保监会监管切断了宝能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万能险。然后就迎来了昨晚突发的华润退出公告。
恰好,王石在前几天"中城联盟"论坛上,用三句话概括了万科的投资策略,"走大道、傍大款、合伙人奋斗".并详细说明了傍大款的内涵:"谁是大款?就是大型国有企业。"
回头看看,DT君恍然大悟,不管是"君万之争"还是"宝万之争",老王始终坚持"傍大款"方针不动摇。这个大款靠不住?那就换一个。
3个月后万科董事会换届选举或将卸任
王石很忙。
除了如往年一样参加各类高级别论坛和慈善活动外,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他更一反常态深入一线,足迹遍及万科所在的50多个城市。
在2016年万科广深区域的媒体会上,6年来首次参加的王石更首次透露,万科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转型到技术公司,与互联网连接,"万科真正的业绩增长现在才开始,这不是时间问题了,万科已经确定".
尽管如此,纷纷扰扰逾一年的股权事件,还是让万科的转型之路频添变数。尤其是,与深圳(楼盘)地铁的资产重组事宜的最终破产。
身处漩涡中心,王石的最终归属问题更是牵动着业内外的神经。
在2016年6月的万科股东大会上,王石公开表示个人荣辱去留并不重要,也认为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退休让位于郁亮。
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王石似乎更青睐于普惠大众。
时光倒流至1988年。时年37岁的王石主动放弃了公司股权,万科在股权改制下成为当时市场上的"异类"—一个奉行混合所有制的企业。
在随后的28年时间里,万科在王石的预设下一路狂飙,成为世界最强房企。而王石,也在企业家、探险家、广告代言人和娱乐八卦男主角等多种角色中不停切换,但他最成功的角色,仍然是"万科的精神领袖".
精神领袖是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时至今日,王石更希望外界将他视为"万科文化的扞卫者",而他自己也在不断地强调和证明这一点。
"我做的事情不仅和万科和股东利益相干,而且是非常相干。"王石说,"之所以我有底气,是因为我扞卫的就是万科的文化,万科文化就是有底线,现在有底线还不够,还应该承担责任,包括环保责任。"
在媒体会上,王石对股权事件的评价点到为止:"万科股权之争逐渐明朗了。"而在1个月后,12月18日举行的"第一届国家发展论坛"上,王石表示,万科由一家小型的国有公司,改造成一家股份制公司、一家上市公司。去年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发生了变化,到今天为止,股份的争执仍未结束。
3个月后,万科将举行董事会换届选举。届时,王石或将迎来卸任。但现在看来,关于万科,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王石管理的三原则
当然,这些想法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做法和制度上。作为管理者来讲,我觉得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决策。就是一件事做不做,这是王石来决定的,否则我作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就失职了。
第二个原则:要做谁去做,就是用人的问题。
第三个原则:他一旦做错了,我要承担责任。这是我管理者的原则。很简单,你重用他,他做错了,那么他已经诚惶诚恐了。这时候你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对这个人说,你辜负了我的信任,你把事情做砸了,但这不是我的态度。我的态度是你做错了,不是你的责任,是我的责任,是我让这个人做了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真正聪明的经理,知道下属犯错了,相反会不吭气、装傻,允许他犯点错误,当他知道错了之后,他会更努力地做,珍惜你对他的信任。尤其是公司壮大了,授权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授权就不要横加干涉,但不横加干涉并不意味着连监督机制都没有。
授权者要把握好到底什么样的错误可以犯;哪些错误是致命的,这样的错误犯一次公司就会垮掉。比如在原则问题上、道德问题上,如果还用这种毫无约束的信任,那就是放任了。
很可能听到这,你会想这不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嘛。之前,在一次总裁班的讲座上,有听众问我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看法。我当即回答: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管理企业是走不下去的。
有人听到后问:你不是一直倡导假定善意么?那这和上面是不是自相矛盾?
这几年我确实一直在强调假定善意,并且这种假定得到的结果都是正面的。而用在企业管理上,就要加之以辅助物,在道德层面假定善意,但在制度层面假定恶意。而这个制度上假定恶意是指在未出现问题时明确监管,出了问题后按照这个制度去解决。
你无法保证你的部下全部是天使,或者,他们曾经是天使就能永远是天使吗?
从制度上假定恶就是当恶还没产生或欲望还没产生的时候,就将其抑制住。你无法要求你的部下全是天使,他会有魔鬼的一面。而我们制度的约束,就是减少他魔鬼这一面的释放。
在万科,一位总经理在公司只要连任超过三年,一定会有一段临时审计,因为我们一般是三年调换。让你到公司总部学习20天,这20天派一个临时总经理进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为参照,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为依据,大家都含情脉脉:我相信你、信任你,你就不能辜负我的信任……这就不是一个企业了。
当然,你用人就是因为信任他的能力才用他,而且我们还允许他有技术性的失误,因为我们自己也犯过错,也是在试错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