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叫不到车全是滴滴的锅?扒一扒出行变难变贵背后的经济账

2017-01-24 09:55:23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经女记者部落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滴滴CEO程维前几天的演讲中,他说,2017年将成为专车决胜年,而伴随着大数据、无人驾驶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未来5-10年滴滴平台的用车成本还会下降一半以上。

中华PE:

最近,滴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的舆论漩涡上。

  起因是一篇名为《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在朋友圈上刷屏,该文“怒斥”了滴滴打车难、坐地起价、扰乱市场经济等问题。

  打车难和贵的问题,立即引起吃瓜群众的共鸣,随即,各种文章扑面而来:

  新浪上海在微博上做了一个关于打车难的调查,结果显示,“打车软件风行扰乱市场”获得了最多的投票。

  整体看来,用户的吐槽可以归为两个方面:

  一、如果使用滴滴:动态调价后,专车、快车的价格是以前的一倍甚至更多;在滴滴平台上呼叫出租车需要加价,不然很可能叫不到车;

  二、如果不用滴滴:在马路上很难招到一辆正在营运的出租车,司机都在等滴滴加价的单子。

  滴滴的加价提醒页面

  人们对“滴滴”的积怨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爆发,尽管众怒难平,但我们看到的打车难是一个结果,司机加价也只是表象。

  那么问题来了,“打车难”的突然爆发,背后的本质原因又是什么呢?

  昨晚(1月21日)8点左右,个人信息标注为“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的知乎用户罗文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一说最近打车难的原因》。

  他表示,今年是近五年来最早的一次春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流、务工流相互叠加,春运客流峰值创下新高。而在滴滴后台的数据上,可以看到司机回家早,导致运力下降,但乘客出行需求却大大增加了。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罗文晒出两张手绘数据图:

  图中分别是2016年11月—2017年1月,北京滴滴平台在线司机数量的变化、以及呼叫订单需求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1月10日之后,北京在线司机数量下降25%,相对应的,用户需求却增加了30%。

  某滴滴前员工还表示背后主要是政策原因,因为新政发布后,其实网约车的数量就是越来越少。出行需求变多,供给又更加跟不上,打车难这个问题就是会更加突出的。

  然而,这些解释显然抵挡不住网友们的疯狂吐槽,大多人认为背后还是有其它原因。以下为小财女整理的三点分析:

  1、滴滴的派单逻辑有问题

  对于滴滴商业模式的探讨,一个广为流传的答案来自于Uber中国的前员工谈婧,据称她是Uber中国的第八号员工。谈婧表示,“作为曾经的专车行业从业者,我认为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导致其引导了司机的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

  她解释说,在打车的时候,滴滴界面会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价格,如果一次加价没被接单,还可以调整加价。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司机会倾向于不接不加价的订单,而乘客需要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由此,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而规则制定者有了更多牟利的空间。

  2、为了让用户打专车,滴滴可能就不推送订单给出租车司机

  据创业邦杂志报道称,一位知乎用户 Sean Ye 用亲身经历推测:由于出租车那边,滴滴完全拿不到分成。所以,早打出租车的时候,滴滴有可能并没有给出租车司机推送。

  通过出租车叫车的糟糕体验,把消费者往“滴滴快车&专车”去导流...

  Sean Ye 表示,曾遇到过许多次加价都抢不到出租车,专车一喊就来的情况,但是有时候就在路边,反而能拦到出租车。

  有一次,滴滴明明显示,已经优先打车,却怎么打出租都打不到。结果没想到,迎面开来了一辆空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确实挂着滴滴,但也确实没有接到滴滴对于Sean Ye订单的推送...

  Sean Ye 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

  随后,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中提及,平台所加调度费,最终不是由司机获得,而是被平台扣留。

  不过据媒体报道,在出租车订单中,这种说法并不存在,订单所加调度费确实由司机获得,滴滴方面并不抽成。

  而滴滴专车、快车,价格则确实因订单量增加等因素,由平台调节。

  3、滴滴已成为行业独角兽

  在收购Uber中国后,滴滴就顺利成为打车市场的NO.1。

  在 2016 年 8 月,滴滴并购了 Uber 中国——曾经被滴滴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两者合并后,在网约车市场中占据了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数据来自 CNIT)

  绝对的市场份额让滴滴成为出行市场中有着垄断地位的平台。大家对垄断的恐惧来自于对规则和公平等因素的考虑。

  Uber 中国的一名前员工曾在私下表示,Uber 和 滴滴出行的情况,有点像当年的谷歌和百度,谷歌退出中国后,市场上对百度的制约力量就变得很弱了。简单的类比并不能说明问题,但它体现了人们的担忧:没有强劲对手制约的滴滴会变成什么样。

  用户看到的结果是,从前的烧钱大战没有了,打车越来越贵。

  因为滴滴培养好用户习惯后,要开始赚钱了。对于一家商业公司而言,赚钱无可厚非,毕竟,开的不是慈善公司。

  目前,和对手相比,滴滴的优势主要在于接单快、单价低。

  但在新政的指导下,这些都是网约车应该被改革掉的地方。

  接单快,说明车辆数多、道路资源占用严重;

  单价低,证明快车挤压了巡游出租车(传统出租车)的生存空间,未构成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

  对于城市交通管理机构而言,这些优势都是滴滴的原罪。

  在滴滴CEO程维前几天的演讲中,他说,2017年将成为专车决胜年,而伴随着大数据、无人驾驶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未来5-10年滴滴平台的用车成本还会下降一半以上。

  但在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普及之前,滴滴要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在新政、春运、竞争、需求的压力下,用滴滴打车又贵又难,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用滴滴打车?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