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努力的人 都能感觉到幸福
2017-03-06 09:54:27 作者: 来源:东方财富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01)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的讲者:雾满拦江。
我要演讲的主题是:不是每个努力的人,都能感觉到幸福。
说到幸福,有些人视获得更多的金钱财富,为保障幸福的手段。而另有以理性自居者,持更具建设性的观点,认为幸福来源于个人的努力。只要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的社会学者菲利普·布里克曼,发起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的第一个发现是,幸福感与物质财富,没有丝毫关系。有钱人,不见得比社会底层的人更幸福。许多有钱人,反倒是夜夜担心,日日害怕,生恐被人盯上。他们反倒羡慕无产者的无忧无惧。
第二个发现是:不是每个努力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既然幸福与物质财富无关,努力也未必就一定会幸福,那要怎样做,才能够获得幸福呢?
布里克曼教授的结论是——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感。
(02)
什么叫内心的满足感?
这取决于每个人,面对人生与工作的态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现在的状态,不喜欢他自己。那么他越是努力,就越是厌倦,无论给他多少钱,都不会让他幸福或是快乐。他只是看在钱的面子上,不跟你一般见识,暂且与你虚与委蛇,但真的不快乐。
反之,如果你热爱自己的生命,对工作及努力,持高度热忱,简单说你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儿。那么你每努力一点点,改善环境或是让自己优秀一点点,都会于中获得巨大的充实感、幸福感。
所以,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是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也不是正在为逆袭打拼的苦兄弟,而是刚刚做完家务,面对居室里整洁环境、露出欣慰笑容的、家庭主妇。
(03)
最幸福的人,竟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主妇,这让我们每个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转向了自身。
我们很想知道,我们自己,每一个国人,内心中的幸福感究竟如何呢?
(04)
6年前,第28届世界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来自于美国的学者琳达·卡姆拉斯,发表了她的学术报告《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琳达·卡姆拉斯带来的数据表明,美国3岁的幼童,比中国的同龄孩子,笑容多出55.6%。
美国3岁的孩子,比中国同龄孩子的笑容多出一半,这标志着美国的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更幸福。
这份报告震惊了国人。当时的舆论,剑指中国式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急于求成,分数导向,让孩子失去了快乐与幸福。
可是,琳达·卡姆拉斯研究的只是3岁幼童,事实上在更多的家庭,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并没有开始。
教育尚未开始,而孩子已经失去笑容,问题又出在哪里?
(05)
如果我们走出这扇门,走上街头,你会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多都有张焦虑的脸。
有一种急切、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欲望,有一种渴望成功的呼声,如利刃入肤,刻写在许多人的脸上。
我们是那么的渴望成功,焦虑的心情,丝毫无意掩饰。
我们把这种焦虑之心,带给了孩子。让刚刚3岁的孩子,都感受到了空前的紧张气氛,不敢再笑出来。
3岁的幼儿,是最敏感的。你没说出的话,你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的焦虑情绪,在孩子面前,却是真真切切如鱼饮冰。这就是我们才3岁的幼儿,失去笑容的原因,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个答案。
我们让这种焦虑之心,折磨自己,也让自己失去了欢声笑语,甚至迷失了人生目标。
(06)
有位华人作家,说过这么一件事。
在美国,距离他的处往不远的地方,有一对中国夫妻,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贪黑,天不亮就起来进货,然后是一整天的忙碌,不停的招呼顾客,饭也顾不上吃,更顾不上跟孩子说句话。到了深夜,夫妻二人还要坐在灯下,盘点当天的收入,整理没有卖掉的货物。
他们很忙。
忙到了什么也顾不上。
结果,没人照管的孩子混迹街头,沦为了不良少年。
孩子毁了,两夫妻抱头痛哭,相对垂泪。
作家问他们:你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回答说:是为了孩子。
可是拜托,你们这样做,只会毁了孩子。
(07)
近些年,越洋去国的海外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有位小留学生,在美国读中学。她发现学校有个数学社团,惊喜之下,就立即报名参加。
可是参加了数学团体,小留学生却备感煎熬,极度不适——因为,海外的孩子,参加数学社团,纯粹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纯粹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喜欢数学。而小留学生呢?她却只是善于考试,分数高,成绩好,参加数学社团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自己,辗压别人。
结果最终,小留学生黯然退出数学社团,再去寻找自己所爱——这就是我们的分数导向,最终让每个人迷失自我,沦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08)
在我们身边,你会经常看到形色匆匆的父母,拉着年幼的孩子,于长街快速奔行。孩子的身上,背着沉重的乐器,或是硕大的画板。那张幼小的脸上,写满了艰辛与苦难。他们那么小,就已经背上了成功的重担,这让孩子们的心,不胜负荷。
如果你停下来,问这些父母:你们希望孩子获得什么?
他们会告诉你:希望孩子快乐,希望孩子幸福,当然也希望孩子成功。
可是,此地距成功还有千里之遥,孩子却已经失去了快乐与幸福,失去了笑容,这是家长们所希望的吗?
(09)
买椟还珠,失其本来。
这就是焦虑之心,带给我们的迷失现状。
(10)
成功学的泛滥,毒化了我们的生存空气。
焦虑的表情,与紧张的生态,构成了我们的全部。
在座的诸位,或许是心有所感。我们每个人,听从大时代的召唤,来到了这里,奋斗在北上广。
但,这却是一座别人的城市。
北上广之大,何处安放我们的青春、幸福与爱?
逃离北上广——长久以来,这强烈的呼声,几曾遮迷了我们的视线。
(11)
可逃离北上广,你我的心,又该归于何处?
几年前,我有位朋友,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她所渴望的人生,就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大学毕业后,她就回到家乡,一座平静的四线小城,考取了公务员,从此朝九晚五,过起了稳定的生活。
——但是,两年过去了,姑娘的心,却越来越不安。她说:我站在青春路口,却一眼望到了自己的暮年。这静如死水的人生,让我的生命,定格于选择的刹那间。
我必须走出去,重新找回我生命的意义,与幸福。
于是她再次拿起书本,开始苦读。
并于当年,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
(12)
回到母校,姑娘惊喜的与初恋男同学相遇。
并重续旧好。
可是那个男孩对她说:我爱你,但我同样也热爱自己的人生。我渴望去上海,去那个充满了不确定的大城市,去挑战自己,去证明我自己,并寻找我生命的幸福。
姑娘的回答是: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我跟你一起走。
姑娘放弃了她的研究生学业,跟随男友,一道去了上海。
(13)
可是万万没想到,到了上海之后,男孩却在变幻莫测的商业市场中,陷入了心理崩溃。
他对女孩说:我受不了了,这里的冲击太大了,不断的给你希望,又不断的在你面前,把希望撕碎。每天是那样的繁忙,忙到四脚朝天。但逆袭的可能,却又是那么的渺茫。
我身疲惫,我心交瘁。我容颜憔悴,我满脸是泪。
真的无法适应这种生活。
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找妈妈。
女孩的回答是:可是我喜欢这里。
喜欢这里的一切。
喜欢充满希望的每一个早晨,喜欢充满了等待的每一个黄昏。喜欢街头匆忙走过的每一个行人,喜欢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株树,每一片落叶,每一声海潮的呼吸,喜欢高天上飘过的每一朵流云。
这才是我梦里的故乡!
(14)
移袍换位,交换场地。
爱情,就这样终止了。
男孩回到家乡小城,托关系找了个事业编,从此过上了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早起一盏茶,晨昏搓麻将。虽然生活一成不变,但却再也没什么野心,没有非份之念,粗茶淡饭,甘于平淡。倒也是自得其乐。
而为爱情而去的女孩,却一个人留在了上海。经过几年的打拼之后,这位姑娘,成为了上海众多女老板中的一个。并于去年,走入了婚姻殿堂。
(15)
这是一个逃避与寻找的过程,是一个如何获得幸福,与人生快乐的过程。
最初,是姑娘逃离北上广,她以为自己是个淡泊的人,是个追求安宁与稳定的人。所以她回到家乡小城,但很快发现,这并不是她。
她放弃研究生学业,与男友一起奔赴大上海。只是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模糊的声音,指引着她一路前行。
而他的男友,才是真正适合于稳定与安宁的人。只不过,他自己并不清楚这一点,缺乏顽强意志的他,以别人的目标为目标,奔赴大上海,才发现他找到的,根本不是自己。
就这样,最初逃离北上广的姑娘,却最终拥有了北上广。
而以为拥有北上广的男孩,内心深处,却是一个逃离者。
(16)
在座的各位朋友,我猜想你们的心,一定会时常的感觉到困惑,感觉到疲惫。在这北上广,在这座别人的城市,夜深人静之时,你们会不由自主的扪心而问:这里是否是我的家?是否是我命中的应许之地?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在长街上奔行,于格子间里忙碌,于夜深之时,还在处理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我们追寻幸福而来,却陷入到疏离于幸福的忙碌之中,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问一问你自己,问一问你的心。
(17)
如果,你是我故事中的女孩,原本就是一个热爱激情生活的人,虽然不停的奔波奔碌,却乐在其心。你热爱自己的生命,喜欢动感的生活,每一点努力,都能够于工作业绩之中,或是于让自己更优秀了一点点之中,获得巨大的充实感,满足感,与幸福感。那么,这里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生命的应许之地。
反之,如果你本质上,是一个逃避性格的人,是一个无法应对压力的人。那么你就会,视激情的生活,为一种迫害。视紧张忙碌的工作,为对自己的折磨。那么哪怕你在这里拥有豪宅华车,你仍然不会感觉到快乐,不会有丝毫的,幸福感。
(18)
你必须要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只有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才会感觉到幸福。
而与别人攀比,纵然是赢了别人,得到了自己不想要的,也仍然会陷入到幻灭的伤痛,不会有幸福与快乐可言。
(19)
热爱生活,喜欢挑战的人,你就是北上广。
无论你逃出多远,也无法逃离自己的心。
反之,畏惧挑战,害怕压力的人,哪怕你置身于北上广,也有一种梁园虽好,终非久恋之乡的忧苦。
(20)
我们终其一生的行走,不过是寻找自己。
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小猫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
猫妈妈回答:孩子呀,幸福就在你的尾巴尖上。
于是小猫咪扭头,去追咬自己的尾巴尖,可是他追赶得越快,尾巴尖就逃避得越快。但当他停顿下来,才发现幸福的尾巴尖,就在自己的面前。
不是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
如果你迷失了自我,去追赶那不属于你的目标,那么你越努力,付出的越多,就越是南辕北辙,越是疲惫不堪,越是感受不到幸福。
相反,只有静下心来,回到自己,回复到你生命意义的本身。才会意识到,所谓幸福,就是你理性人生的常态元素,就是你激情动感的、生活方式本身。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