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谈“大国工匠”:中国要爱因斯坦也要鲁班
2017-03-14 13:48:18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迎来了“大考”。
这是陈宝生于2016年7月就任教育部部长以来第一次参加记者会。他称之为“一场考试”,自己为“答卷的学生”。他说,“希望今天的这场考试是一场素质教育的考试,而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
在记者会上,陈宝生介绍,教育部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牵头六部委联合制定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着力实施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智的转变、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的转变,重点解决“控辍保学”的问题、解决“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解决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出现拉大趋势的问题。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的涌现离不开职业教育。陈宝生称,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
培养大国工匠
陈宝生提到,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成长了很长时间,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急迫的要求。因为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撑。要“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
陈宝生也表示,对于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不适应,集中表现在办学理念和社会理念上。
陈宝生分析,就社会理念来说,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上职业高校,还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重课堂教学,轻培养实践能力。教学和实践脱节,课堂上学的不会熟练操作。在内容建设方面,内容比较陈旧,讲过时的技术。
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配套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快培养人才。其次,发布脱贫攻坚规划,在每一个贫困家庭中培养一个人,让其掌握一门技能。另外,促进产校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
陈宝生介绍,在制度上也做出了相应安排,就是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建起“立交桥”,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使得二者在一定的节点上可以实现转换。同时,还要改变考试制度,因为目前普通高校先录取,然后职业学校再录取,好像职业学校低人一等。
职业教育迎来新的春天
目前,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正在加大,职业教育迎来新的春天。
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比如国家政策,上职业教育不收费,还解决生活费用,这个制度很好。此外,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抓住其特点,遵循本身规律去办。”
李一飞说,“我当了二十多年的校长,有12年都是搞职业教育,是一个技工学校的校长。”职业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培养实用人才,就是要培养工匠,首先要从培养工匠精神开始。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那就是——人这一辈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好,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引导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李一飞认为要从顶层设计上予以引导,越是精工细作,越是需要掌握“金刚钻”的“瓷器活”,越是待遇应提高。从国际上看来,在有些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有些技术蓝领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白领,所以对他们来说,做什么都能体现自身价值,没有落差感。例如在德国企业文化中,“差不多”是一个禁忌词,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杜绝一切随意,德国人甚至愿意为此牺牲灵活性。德国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系统、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一飞对陈宝生所分析的“社会理念”十分认同。他认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最大障碍就是理念问题。从理念上引领,从政策上倾斜,真正让受教育者走上良性发展的职业道路,成为各个产业的优秀工匠。
挖掘职业教育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但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党支部书记、高级经理徐小平表示,和车间一线脱颖而出的工程技术人员相比,大学工科毕业生往往空有理论不接地气,做出的项目计划有时不那么管用。
长期身为“一线工人”的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李斌也表示,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往往是从课堂到办公室,浮在表面,学生缺乏充分的动手和体验。
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高职院校。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全团会议上,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1300多所,在校生达1000多万人,占高等教育的40%以上。但问题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骞芳莉认为这与高校招生的导向有关。目前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生源过热,而高职院校生源短缺,有的地方甚至发生“零投档”。
2016年8月,陕西省发布了2016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职(专科)批次正式投档情况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陕西参加招生的文史类院校有541所,其中150所院校在陕遭遇“零投档”;理工类584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06所。
“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较好的高职院校为摆脱这种困境,就想更名成为本科院校。”骞芳莉说,这种倾向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骞芳莉建议,尽快建立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直通车”和“立交桥”。我国高职学制大多为三年,建议可授予副学士学位。这样不仅承认其学术地位,也表示可以继续深造取得学士、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学位。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则表示,从民办学校的角度而言,我国许多优质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都是民营企业家,可以有效结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将这些学校作为教师创新培养基地。
同时,王均金也建议,高校可以与行业协会、产业研究院等联合成立课题组,使得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提升创新人才的专业知识落地能力。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