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风险升级 受托管理人不再是花瓶角色
2017-03-24 09:47:19 作者: 来源:东方财富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今年债券违约风险不断加大,作为债券投资人的“代言人”,债券受托管理人的重要度不断升级。监管层对债券受托管理人的制度建设、风险排查也在不断加码。
在此背景下,债券受托管理人慢慢地从幕后走到台前。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债券的风险管理将是系统化、日常化的工作,从债券的承揽、承做、发行、销售到后续的督导,50%乃至更多的工作量是存续期的督导工作。
但公司债受托管理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债券投资者利益,在实操层面面临诸多难题。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实时获取发行人的财务数据。发行人的不予配合让工作难度系数直线上升,而监管层的强力监管也增加了债券受托管理人的工作难度。
监管层重新定位债券受托管理人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刚性兑付,债券市场几乎未出现违约事件,加之制度建设过于笼统等原因,债券受托管理人一度“可有可无”,以至于后续债市危机真正爆发时,债券受托管理人的角色显得有些被动。
据统计,2016年国内债券市场上共有79只债券违约规模达398.94亿元,同比增加两倍。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也是此起彼伏。截至本月初,在一个月内,东北特钢、大连机床、中城建及川煤集团等已接连出现兑付危机。2017年到期的存量信用债规模约4万亿元。
“从去年开始,我们切实感受到从证监会到交易所,监管层对债券受托管理人的角色有了清晰的定义,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从2016年年初监管层开始要求我们进行债券的风险排查,后让主承销商进行自查自纠。以前对于存续期的债券风险等级到底如何,不同的券商有各自的判断,后续督导的程度各有不同。现在监管层开始对此有一个规范性的约定。”一位从事债券受托管理工作的券商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券商对于债券受托管理人认知也逐步加深。前述从事公司债受托管理工作的券商人士对市场的声音予以反驳称,“债券受托管理人不是花瓶。”
前述从事债券受托管理工作的券商人士进一步表示,以前大家多认为债券承销发行完就“没事”了,但事实上债券从发行到进入市场流通,包括券商在内的金融机构要完成五大工作步骤——承揽、承做、销售、发行和进入市场流通后债券的付息兑付,但是从早期发展到现在,债券市场多“重承揽、轻管理”。
难题犹在
然而,公司债受托管理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债券投资者利益,在实操层面面临诸多难题。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实时获取发行人的财务数据,首要的问题是无法对发行人的账户进行实时监管。
某大型券商的公司债受托管理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发行人的资金核查是我们的核心工作之一,但这是后置性的核查。如果资金在运用中出现违规操作或挪用,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也无法控制此类资金的流动。由于银行流程繁琐,我们和其沟通难度很大,从发行人那里直接获取资料的可能性最大。”
在与发行人的直接沟通方面,债券受托管理人也面临诸多难题。
前述投行受托管理部副总经理表示:“当前券商受托管理人工作细致度参差不齐,这也使得发行人在面临不同的受托管理人时,配合程度也不同。”
这位副总经理建议,监管层不仅要重视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的建设,在制度上也需完善对发行人的要求,并加强对发行人的培训。
在采访中,有从业人士对记者抱怨监管层的动作有“用力过猛”之嫌,有的要求会给债券受托管理人的实际工作平添难度。“譬如监管部门要求我们每月要拿到发行人新增的借款数据,但很多非上市公司无法提供此类数据。”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