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女,一个吃货,一个80后,一个有着6万余名员工,近400亿市值的跨国企业的掌门人
2017-03-28 10:42:14 作者: 来源:中国企业家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这个就是刘永好的女儿?还挺漂亮的。”3月23日陈春花的新书发布会上,台下的一名男性观众指着台上的刘畅,对身边的人说到。
这话要是说给曾经的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官)听,或许遭遇一个白眼也说不定。后者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在《向前一步》中讲到一个故事, 当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称赞她漂亮得像拉拉队员时,她的内心甚至感到屈辱感,行动上不知所措。
同样作为一个女性管理者的刘畅对此却没有那么排斥,她甚至会主动拿“颜值”来开玩笑。2016年刘畅带领新希望六和的高管团队到北大办了一场招聘会,她就是这样来开场的:“我来之前,找了一张历史上最好看的照片,今天的化妆师很努力地把我恢复成照片上的样子……希望大家对这个人感兴趣一点儿,没准就可以来(新希望)。”
说话的时候,刘畅爽朗的声音里带着天然的真诚,很少犹疑,而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她也往往投以同样真诚的注视,爱美的她也会有“偶像”包袱,采访的时候刘畅就开玩笑的说,去猪舍调研的时候穿着运动服,也不能化妆,“太丑了”;但下一秒,说得兴起的时候,那身淑女的套裙都压不住身上欢脱的个性,她就大大咧咧地坐在酒店的沙发上,用指甲刮了一层面前的小点心,喂给旁边的龙凤胎宝宝。
这个时候的刘畅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与2013年刚刚就任董事长之初的谨言慎行已经判若两人。2016年新希望六和上半年业务净利增幅达165%,给投资者交上满意答卷的刘畅也更加从容、更加开放,谈曾经的压力和挑战,谈她未来想做的事情。
摆脱身份困扰
对刘永好女儿的称呼,想必她也已经不再介怀了。
2月8日,刘畅出现在2017亚布力年会的青年论坛上,与她同台的多是新兴创业者,比如摩拜单车CEO王晓峰,一亩田的CEO陈锦宏,而她已经是一家有着6万余名员工,近四百亿市值的跨国企业的掌门人。
“我是根正苗红的富二代。”第一个演讲的刘畅半是调侃地说。很早以前她就知道,不管她是否愿意,这个“标签”都会一直如影随形。
很多企业家二代都遭遇过身份困扰,一位接受采访的台资企业的二代曾在采访中说,曾经很烦“太子爷”这样的称呼。这听上去就像他是家族和父亲的一个附庸,而很难让别人看到真正的自己。
刘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我会想,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觉得自己做的特别对,这个是二代都会面对的问题吧。”
在一次长江商学院的演讲后,有一位二代提出了自己的苦恼:“很多高管会私下里给他的父母打小报告,”他问刘畅,“你遇上过这种情况吗?”
刘畅不仅遇到过,而当时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拍屁股走人——那个时候的她叛逆、又脆弱。但这样的“刺激”之后,她也会反省:作为一个二代,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态给理清楚,明白这个阶段到底要的是什么,是经验,是钱,是掌权,还是面子,这样就能让自己处于一个比较自在的状态,与上一辈的元老们沟通也能不卑不亢,就事论事。
在北大国发院教授陈春花看来,代际之间不能说是传承,而是相互的理解和欣赏,第一代是创造,第二代则是创新。
“这两代之间核心的是做什么?互相尊重和欣赏。如果没有一代打下来的平台,二代不可能这么年轻就去当董事长,所以二代要感恩。但对一代来说,也要尊重下一代人的创新,如果跟一代完全一样的话,那么接班也就没有意义了。”
从这方面来说,刘永好给了刘畅很大的自由度,接班之初,他和刘畅就有一个协定:就是哪怕有一段时间还会有人习惯性地去找他汇报工作,他也会让后者直接找刘畅商量。“一些二代在公司做总经理,老爸做董事长,还有那些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元老,这些人一有事情就直接找他爸了。”刘畅说,“这样二代很难做。”
刘永好在这方面很“放得开”,65岁的他常说自己与新希望同龄,是个80后,而他也多次强调“年轻化”对新希望的重要性,并表示他交班不是交给刘畅一个人,而是交给以刘畅为核心的、年轻的职业经理人的团队。对于刘畅来说也是如此,她觉得如果不是上一届董事会元老们让出空间给年轻人,她和团队的交接不会如此简单。
或许也正因此,与很多同龄的企业家二代相比,刘畅对家族和父辈的态度更为成熟,而非一种情感和冲突互相纠缠的矛盾状态。比如像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那样,憋着一股要与父辈一较高低的冲劲。
刘畅已经走过了那个用力让别人认同自己的阶段,“就是要把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也急不来。”刘畅说,这是心慢慢被撑大的过程。
比如她不再回避出身,而是坦诚地说出,“因为我有一个富爸爸,所以我可以体验更多的消费,我是最好的用户。”不再担心自己年纪太轻、专业阅历有限而无法掌管局面,而是自诩自己是资深吃货,能跟年轻人有更好地沟通——这也是她管理团队的一个优势。
如今的新希望,也确实处于逆生长的轨道,从员工构成来说,新希望集团总部以及事业板块的核心管理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而投资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甚至比互联网公司还年轻;而从新业务的拓展来看,这家传统的饲料企业真正像刘畅所期待的那样,实现了“时尚养猪”;与此同时,其产业链已经延伸到食品和消费领域。
坚定的改革派
“养猪”并不是刘畅喜欢的。刘永好曾经提到,小时候带刘畅去养猪厂,后者嫌臭。“其实我从来没有要求她一定要去、一定要接班、一定要做什么事儿;我说按照她的兴趣慢慢来,结果她热爱了这个公司,热爱了养猪。”
第一天上任董事长的时候,刘畅跟联席董事长陈春花说,特别怕,担心帽子太大担不起。她问陈春花面对员工谈什么,陈说,那就谈责任好了。
责任也是刘畅选择接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新希望任职11年的老员工、集团COO李建雄就对《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责任,她或许不会选择回来。”
这种责任一方面体现在她作为长女,为年事渐长的父亲接下企业经营的重担,也体现在她作为长姐,对弟弟的关切和培育。在采访现场,她提出让后者过来一起,听她讲新希望六和的业务布局,讲她对企业发展的思考,讲她如何从一个怯生生的“外行”变成企业的“变革者”。
上任之后的刘畅,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不仅调整了业务布局,而且开始动刀组织架构,进行产能淘汰,推广信息化,改革组织的激励机制和决策模式。这其中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老房子翻修,比新修房子更难。”
但对于一个已经有着30多年生命周期的传统企业来说,改变也是延续生命力的必然之举,“创新就是代表破坏,如果不领悟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个生意就会自生自灭了,企业如何存活下去呢?怎么会凤凰涅磐?”
在李建雄看来,刘畅是一个特别强调结果导向的人,新希望六和实行红黄牌的管理:一个季度业绩不达标就会亮黄牌,两个季度不达标就亮红牌。与父亲刘永好相比,刘畅的管理风格明显更加“锐利”。“我觉得在这个阶段,需要我强硬的这一面,下个阶段说不定会放松一点。”
“你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自己不是霸道女总裁?”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畅依旧心直口快地说,“做事还是挺雷厉风行的,所以才更不愿意贴上霸道女总裁的标签。”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