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民富观察】:共享单车:创新还是闹剧?

2017-04-12 16:50:45 作者: 来源:民富金融眼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当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豪赌与此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单车商家依靠巨额补贴与恶意中伤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的时候,所谓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被严重扭曲,缺乏资源配置及核心竞争力的单车热潮必将由盛转衰,毕竟“忘记初心,难得始终”。

中华PE:



个人介绍


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任职期间,参与操作并投资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大型投资项目,围绕新华社的政经及传媒资源参与众多股权投资项目的投融资及各地政府招商平台的搭建工作,与各地驻沪商会及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民富产业基金任职期间,依托东方资产的投资渠道与资源,在投融资两端都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并独立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募投管退工作。



过往投资项目


  • 联合创业板上市公司量子高科发起医疗产业并购基金,主要用于并购口腔医疗行业相关资产并陆续注入上市公司,帮助上市公司实现双主业轮换。


  • 蓝信工场为奇虎360集团旗下板块,主营业务为企业OA系统的研发,目前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阿里钉钉(阿里系旗下板块),本次B轮融资规模6000万,估值2.5亿,由奇虎360及IDG资本领投,山东民富参与跟投2000万元人民币。


  • 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作为发起人股东参与成立上海保险交易所及上海票据交易所。

 

  • 南孚电池借壳新三板亚锦科技项目。


        

共享单车:创新还是闹剧?:创新还是闹剧?


 

共享单车,已不是新鲜名词。从2016年,民营企业涉足这一行业到2017的炙手可热,曾经的“蓝海”已然杀成一片“红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用户规模。截止2016年底至少有27家共享单车品牌。



纵观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行业,从物流快递、团购外卖、网约车到如今的共享单车,貌似都免不了烧钱大战。从永安行的IPO过会到摩拜与ofo的补贴大战,各大单车巨头试图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抢占市场份额,以独占鳌头。资本市场一片火热,资本方毫不吝惜接连All in,为共享单车的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找到支撑,乱局之下,究竟是真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是被竞争与资本绑架,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其商业模式。风投市场中,更需热闹时着一冷眼,也许便省许多苦心思。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至少需要通过五个核心问题考验: 

  • 产品解决了什么需求?刚性需求还是改善性需求?(产品做了什么)


  • 市场有多大?(可以做多大)


  • 创新模式阻碍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怎么解决)


  • 行业门槛多高?(凭什么是你)


  • 盈利模式(怎么为我赚钱)


显而易见,通过匹配城市上班一族短距离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刚需,共享单车成功解决了五个核心问题中的前两个,然而后三个问题却严重影响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前景。


近来,各种共享单车被乱停放、被毁坏和被盗窃的新闻不断出现,作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共享“盛世”正在面临破坏。共享单车的发展依赖的是共享经济理论。然而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提就是互相信任、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以及交易成本的下降,这对于国民素质有一定要求,诚信体系的缺失为共享单车的发展带来障碍。个人不良行为问题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善,占道停放、影响市容、妨碍公共空间更是政府层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在过去数十年里,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日益减少,交通道路设置上,自行车道也遭到严重压缩,共享单车出现后,大城市许多道路上,出现了单车与机动车抢道的场景,从而容易引发交通安全问题。固然,共享单车提倡绿色出行,为大城市解决严重拥堵、雾霾等一系列问题,但严重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引发交通安全隐患也需政府高度关注,二者如何平衡,孰轻孰重,如何取舍也进一步显示出共享单车运营管理模式不成熟,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速度无法匹配上新兴产业的发展。


共享单车被许多专家及一些主流媒体(这儿说的有点多了啊)认为是2016年共享经济的最大收获,更有一家官媒(这儿真不能再说了啊)评论共享单车可能会成为今年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其实由几家主流商家发起的这场“单车革命”,与共享经济毫无关系。共享经济的本质在于对存量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社交属性的提升,如兴起于美国的拼车经济(Carpool),提升了单位时间内对于车辆的使用效率,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在拼车途中基于单位空间的面对面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交属性。而这场“单车革命”带来的却是增量经济(新车投产)与零互动属性(单人骑行)。在所谓的“解决地铁后最后一公里问题”背后,带来的反而可能是增量交通压力。


 


任何的创新创业归根结底都需要考虑其盈利模式。分析共享单车目前可预见的盈利模式,总共分三方面盈利手段。


第一种是靠日常使用获取收益。分时租赁的收益,其实具有很强的天花板。由于其短途特点,对标公交和传统“公共自行车”,其定价上浮空间有限。不同于网约车,共享单车平台上的所有设施,都需自身投入成本(车辆成本、维护与保养费用、运营费用)。哪怕有一亿用户,每天用一小时,也就1个亿的收入,为此却需要面对超过1千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与硬件损耗,再加上无桩停放,维修等管理费用巨大,这绝非轻快的买卖。


第二种,押金的资本运作。用户使用单车前都需缴纳一定数量的押金,不再使用此共享单车时,押金可以退还,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摩拜单车需要2-7个工作日。因此,共享单车商家可以合理利用时间差获取可观的衍生投资收益与利息收益。


第三种,精准广告的投放与大数据经济。每辆共享单车都装有GPS系统,通过共享单车,企业轻松获得了用户信息与日常出行路线,这对于沿途商户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另外,数据时代,掌握大量用户信息,其盈利模式与空间不可想象。


因此,共享单车的上商业模式本质上更多的脱离了共享经济的理论,更多的还是依靠押金衍生收益与大数据信息的二次开发获取利益。在政府治理层面也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这也为其起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公共单车服务源起与欧洲大陆,其运营本质是一项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务,目的在于通过政府补贴解决公共出行与交通拥堵问题。当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豪赌与此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单车商家依靠巨额补贴与恶意中伤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的时候,所谓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被严重扭曲,缺乏资源配置及核心竞争力的单车热潮必将由盛转衰,毕竟“忘记初心,难得始终”。

关键词:民富闹剧单车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