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果然最懂微信,入场小程序“义无反顾”
2017-04-14 14:24:22 作者: 来源:投资潮综合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近日在支付宝在一场会议上,支付宝班委俞峰(花名玄德)提到,他们一定会推出小程序。而据爱范儿报道,支付宝小程序将于下周正式发布,支付宝还会将小程序和生活圈进行绑定。
随后,就有网友爆料,iOS版支付宝已经在内测的过程当中,且小程序就在其中,此外,新版支付宝还将支持首页应用编辑功能。用户可以把比较常用然而又不想单独安装的app更换成小程序,放在支付宝首屏以便快速启动。
不过支付宝方面表示,小程序是一款需要继续打磨的产品,是否跟随下一个版本上线,现在还不好说。
两大小程序的本质区别
关于小程序,不管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愿意去布局,微信于今年1月9日率先发布,但此后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过去的三个月里,开发者对于小程序的理解也经历了从盲目到理性的过程,第一个吃螃蟹的微信也在探路的过程中调整着策略。
如今,支付宝的入场,则有望推动小程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支付宝副班长倪行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支付宝会围绕商业场景、金融场景做一些沟通的功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家分享、共享、互动的诉求。
这也意味着支付宝或将会把小程序和生活圈绑定,届时用户既可以直接进入相关生活圈,又能快速进入需要的应用程序,还能通过小程序跳转到对应的生活圈,实现两者的无缝连接。而当生活圈与小程序绑定后,两者之间的互相导流也就成为必然。
对比微信小程序这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背靠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其本身极强的工具属性也符合“即用即走”的应用标准,再加上其自身强大的电商和O2O属性也使得其在某些方面更具吸引力。
如果这一点成为现实,微信与支付宝的小程序的本质区别则在于,微信小程序的入口可以说是非常窄,微信并没有为其引流的计划,反而是意图用小程序来进行反向导流,而支付宝则可能大方得多,会用自己的流量为小程序进行导流。
当然,现在微信调整了战略。最近几次集中能力的开放,带来的可能性自然是变多了,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摩拜单车。对于那些苦于无处获得流量的开发者来说,微信小程序放出的流量“甜头”也许能给予他们继续尝试的动力。不管是分享接口的打开,还是小程序的入口出现在微信的多个页面上。
而和微信相比,支付宝运营线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优势很有可能让支付宝小程序在向线下走的时候比微信更加轻盈。
据公开数据,目前入驻口碑的商家数量就超过了 200 万家,日交易笔数达到了 2000 万笔。而且口碑在此前也刚刚发布了为商家提供“二维码-店铺-支付”的“码战略”,以此加速线下市场的数据化。口碑CEO范驰当时表示:“在新店商时代,一个平台该有流量、运营工具、数据赋能,用产品和数据赋能商家,这是口碑该有的价值。”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已经意识到线下场景,对于线上服务的流量至关重要。而在线下,二维码是流量最主要的入口,让线下流量变得可追踪和管理,是支付宝与微信都在争夺的新战场。
“码战略”杀入战场
马云在湖畔大学演讲时说,“支付宝上线后一马平川未逢对手,结果微信红包上线后,一夜之间把支付宝打得满地找牙。”
微信作为超级社交App,在社交属性上有着巨大优势。根据Analysys易观公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分析2016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2016Q4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共占据91%份额,其中支付宝占比54%,财付通占比37%。
而从移动支付工具的活跃人数上来看,2016年第4季度财付通继续位列第一,达到8.38亿人次,支付宝季度活跃人数上升迅速,达到4.32亿人次。
介于此,在微信支付在研发新的支付产品时,马云的支付宝抢先一步研发了“码战略”,以“码战略”来截杀微信的新支付产品,马云的战略要想赢必须要趁早,当然也离不开他看商机的长远目光。所以当微信还在磨刀时,马云已经刀出鞘,杀到战场上了。
据了解,口碑“码上一条龙”战略通过服务二维码为入口,将线下商铺搬到线上,形成码—店铺—支付的生态闭环。生态闭环是指用户数据化,再通过运营这部分从线下导入的流量,来帮助商家精准营销、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金鼎轩原来16个服务员每天只能照顾300桌,而现在10个服务员能照顾400多桌。
口碑由阿里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合资成立。在范驰多次的对外表态中,并不将美团点评作为直接的对手。口碑的运营也是绝对的平台思路。
去年6月,口碑就以“支付即会员”策略为基础,推出了开放平台和O2O全行业解决方案,系统化地打造平台能力和O2O生态圈。
尽管口碑平台目前的交易量已经超过美团点评,但是不能避免的尴尬是其仍然面临亏损。范驰坦言,口碑近几年没有盈利的打算,至少一段时间内还是会提供免费的服务。“我们不需要想太多赚钱的事情,最大的目标是为更多数量的商家提供服务,并形成自己的生态闭环。”
押注线下流量
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这五年,也是线上、线下流量成本暴涨的五年。在线上,淘宝是电商的流量入口,微信是社交的流量入口。而在线下,一场线下流量入口的争夺战正在打响。
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微信和美团点评也对线下流量虎视眈眈,不论是用户推荐,还是商家优惠功能,都已先于口碑网布局和落地。
尤其是京东,刘强东日前宣布,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显然,京东此行为的关键在于:颠覆或者干掉传统的线下便利店批发模式,进而构筑以京东为中心的线下新零售形态。
据说,这是京东的第三个线下合作项目,稍早前刘强东还宣布京东要在全国开设10000家京东家电专卖店,让村镇的老百姓也能享受正品低价的服务。 至此,京东便利店计划的对手浮出水面,即传统的线下零售商。
抢人,抢钱,抢地盘。似乎就是现阶段线上对线下的态度。
眼下,电商虽然发展迅猛,但仍只占社会总零售额的10%左右,绝大部分的流量和消费仍然在线下。所不同的是,电商通过运营的各个环节触达消费者,充分挖掘了流量的价值。而反观现在的线下门店,大部分还停留在商品展示的层面,连基本的交易数字化都还未完成。大量线下流量不仅没有被充分转化为触达,所带来的消费者行为数据也呈碎片化,并且被白白浪费掉。
从流量成本的角度,线下租金从2015年开始就已经趋于稳定,甚至有所回落;而线上流量成本则在飞速上升,从2012到15年几乎增长了三倍。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线下流量之争已然开始。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