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医疗不一定要那么高精尖,基础服务一样是蓝海
2017-04-18 09:35:24 作者: 来源:投资潮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传统医疗行业面临种种痛点,近年来国家又在一步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相应的,非公医疗的机会就来了。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健康产业的总规模将会超过8万亿,到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
2013年开始,资本争先恐后地涌入医疗领域。虽然到2015、2016年,冷热起伏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资本对医疗领域的关注丝毫没有减少。进入2017年,医疗行业的投融资速度还在加快,4月过半,资本在医疗行业依旧表现强势,金额过亿的也有不少。
近日,强森医疗完成B轮1亿人民币融资,启明创投和君联资本共同领投。 强森医疗创始人兼CEO何海洋表示,此次融资将用于加快全国化的拓展布局,深耕社区连锁诊所、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推广、医疗服务产品化设计与推广、以及SaaS“医助云管家”和“医助云诊所”的深度研发。
强森医疗于2015年4月完成了Pre-A轮融资,又于2016年6月份完成A轮融资数千万,这家公司是一家中外合作的股份制医疗服务连锁企业集团,为患者提供社区诊疗和家庭医生服务,还与多家三甲医院达成了合作。强森医疗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旨在构建未来的新型社区医疗生态。
近年来,资本非常青睐互联网医疗,2016年全国的互联网医院达到36家,其中有25家实现落地运营,BAT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大力布局。但是到2016年下半年,与整体的资本大环境一样,互联网医疗呈现出一片冷却的态势。互联网医疗面临着资源缺乏、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困难,网络平台、视频诊疗也具有很大的缺陷,医疗本质上还是线下服务,线上只能作为辅助环节。强森医疗却没有跟风挤“网上医院 ”这趟车,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模式,特点在于实体机构先行,配合政策进行布局。
2014年9月,强森医疗在陕西建立了第一个样板社区诊所,服务于缺乏公立医疗资源的新社区,定位指向中高端人群,并且建立“好社区、好家庭、好医疗”的三好医疗配套模式,将医疗资源布局在便利的生活圈内。强森医生的社区医疗系统包括社区中心医院、综合门诊和全科诊所三个级别,以服务半径区分,如此一来,便于实现社区的全面覆盖。此外,在管理方面,推出了一套Saas医助云管家和医助云诊所系统,进行诊所管理运营、库存、财务、以及客户的关系、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协同等数据信息管理。从线下实体诊所切入,这种模式直接面向了目前“看病难”的痛点。
由于老龄化、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但是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国家医改中提到了重要一项——分级诊疗,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来减缓医疗负担,优化诊疗服务,规范就医秩序。强森医疗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下,填充“基层首诊”的缺口,早早进入了巨大的基础市场。同时,不单打独斗,而是与三甲医院合作,借此来实现上下联动。
强森医疗一直在努力将服务打造成一站式的产品,做成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体系,例如慢病管理、孕期或产后服务、居家养老、儿童成长管理等,精准定位,打包售卖。
医疗投资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就在于技术、资源和商业模式,而强森医疗则从一开始就避开了技术难题,避开了细分领域,追求平民化的服务,将健康管理切入家庭日常。
商业模式清晰,找准市场,强森医疗在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第一,驱动医改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强森集团预计在2017年底达到35家医疗机构的规模。据了解,所有的诊所均为自建,并且不接受加盟。未来要在全国各地铺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引进大规模的医疗资源,因此,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扩张,大规模抢占市场也存在困难。
第二,老百姓除了“看病难”还面临着“看病贵”的问题。强森医疗的收费比公立医院要高出20%。
虽然强森医疗的社区诊所均选址在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周边就医困难的地方,针对中高端人群,能够满足附近社区居民的刚需,但这些地区短期内面临的问题也是居民入住率不够高、企业单位也相对较少,许多居民日常工作仍然要前往市区。同时面临客源稀少以及一部分市区医院的挤压,如果不能全面实现医保覆盖,那么短期内难以与社区居民形成粘性。
医改的方向有很多,互联网医疗、服务产品化,都是不错的思路,社区医疗市场也是一片巨大的蓝海,虽然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但是社区连锁医疗需要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条件下,立足区域,进一步优化服务和管理,用口碑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网络保证客户粘性,全面发挥资本的作用。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