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谋卖身,“鞋王”皇冠掉落
2017-04-19 16:39:00 作者: 来源:投资潮综合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据知情人士透露,鼎辉投资正在与鞋类零售商百丽的管理层一起研究潜在的收购交易。其中一人称,相关公告最早或于本周公布;因为信息尚未公开,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港股上市公司百丽国际于昨日早间停牌,停牌前的市值为57亿美元。
收购价低于市值
鼎晖投资旗下的鼎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2002年成立,过去投资项目涉及百丽、蒙牛(02319-HK)、现代牧业(01117-HK)及万洲国际(00288-HK)等上市公司。
在百丽上市前的2005年,百丽国际为了筹集开店资金和整合原分销商体系先后引入了摩根士丹利旗两家基金公司和鼎晖投资,二者作为财务投资者(PE),出资数千万港元,认购百丽国际少量的可赎回股。
之后百丽上市时发行旧股中部分来自鼎晖,其后鼎晖于2008年及2011年两度减持百丽股份。
百丽于2007年5月23日上市,即上市至今近10年,上市价为6.25港币。百丽上市后快速扩张渠道,得益于国内市场的增长,其市值曾增至逾千亿元,成为蓝筹股之一。可是历经了电商业务转型失败、关店收缩渠道等等变革,近年来业绩持续低迷。截至4月17日,股价收于5.27港币,仅为其最高股价的1/3。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市场传出鼎晖投资牵头57亿美元收购百丽的传闻,即是折合442亿港币,比百丽17日的收盘价5.27港币折算的444亿港币及上市时市值还要低。
有人认为鼎晖价格买得便宜,还是百丽属于贱卖,这可是见仁见智。百丽鞋类业务仍未见明显复苏,一旦连运动、服饰业务都开始下滑,那时候“船大不止难掉头,更有沉船的可能性。”
头顶光环的百丽
早几年在中国,女孩子逛街十有八九会买到百丽的鞋子,毕竟百丽国际旗下的品牌实在是太多,Belle、Staccato、Joy & Peace、Millies、JipiJapa、Mirabell、Tata、Teenmix、Senda、Basto、SKAP、:15MINS、Map by Belle等都是百丽的自有品牌。另外,百丽代理的鞋类品牌有Bata、CAT、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Merrell,代理的运动品牌有NIKE、Adidas、Puma等。女孩子们往往在商场试了一圈,最后发现买的还是百丽的产品。
作为女鞋品牌中的佼佼者,百丽抢占先机,以多品牌战略占据中高端女鞋品牌最核心的渠道资源。百丽上市后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扩张,强势入驻各大商场,曾连续12年位居中国女鞋销售榜首位。百丽国际CEO盛百椒曾说,“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百丽的渠道优势使公司毛利率一直走高。2006年,百丽营业收入为62亿,净利润9亿;2010年,百丽营业额超过237亿元人民币,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大陆包括所有省会城市在内的300多个主要城市,占中高端女鞋市场46%的份额,而居第二名的鸿国国际仅占6.5%,差距十分明显;而到了2011年,百丽的营收已经达到289亿,净利润增长到42亿。
但自2015年净利润出现首次下滑后,这家公司就一直被笼罩在关店、业绩下滑的阴影中。
2016年6月到8月,百丽国际在内地净减少了276家门店、平均每天关店达到3家。截至2016年四季度,百丽国际在中国共有零售网点20716家,其中13062家为鞋类店铺,在当季,其主营的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滑6.2%,虽然运动、服饰业务实现了4.5%同店销售增长,但并不能抵消其鞋类业务带来的拖累。为此,百丽国际发布全年盈利预警公告,预计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的2016/2017年度,公司净利润将大幅下滑15%-25%。
千亿蓝筹公司陨落
一家市值曾过千亿的蓝筹公司,如何落得这个地步?归根结底还在于设计跟不上消费者的品味。
对于百丽的现状,CEO盛百椒在2016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承认,业绩下滑主要由于消费者对鞋品类需求出现很大改变,消费者开始重视性价比、便利及个性化,同时指出电商的出现对集团造成巨大威胁。
从设计上而言,百丽还是传统的老三样,无新意,甚至来说显得有点土。同样价位的时尚女鞋品牌小 CK “Charles & Keith”对比之下设计新颖,流苏、绑带、尖头、细跟,更受年轻消费者追捧。
年轻女性的偏好在发生变化,至少这些年轻女性对百丽的品牌偏向是不明显的,甚至是排斥的,这也是为什么百丽的单店销售在不断下滑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电商转型失败之说。很多人都会吐槽,电商一个如此大的渠道,盛百椒怎么就没看清楚这个趋势?人家盛百椒少说也是一家当年1000多亿市值的公司,难道眼光还会比普通老百姓差?
百丽是较早大力介入电商的国内零售品牌。2009年,百丽就创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淘秀网”。2010年,淘秀网几乎没有任何广告投入,但其销售额却做到了1000万元。
2011年7月百丽便成立了优购网,一度被认为是垂直B2C典范。同时它在天猫等电商平台上也有布局。
但是,庞大的线下终端让百丽在电商业务上一直迟疑,长期以来百丽的电商平台只是用来清理过季款。
界面有在报道中提过,盛百椒曾表示,集团考虑未来从传统百货的销售模式转型的可能,但他强调尚未确定转型的方向,对于电商业务一直“没想明白”。
百丽在去年年底也在公告中承认,是多方因素造成其业绩衰退。一方面由于零售渠道升级,如电商冲击和百货衰落;另一方面也受到用户消费偏好改变影响,如正装类鞋履退出流行。同时,百丽商誉等无形资产减值,也是导致其鞋类业务疲弱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整体市场环境上看,除了百丽,国内多家老牌鞋企都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比如,达芙妮深陷业绩下滑的泥潭。其刚刚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全年净亏损超过8亿港元,是前一年同期净亏损的2倍以上。同时,过去一年,达芙妮销售点数目减少了近千家。
运动、服饰业务比例上升
实际上,自2013/14财年开始出现营收下滑以来,百丽也一直在寻求转型。其中通过加强服饰品牌组合来推动运动和服饰业务的增长可谓效果明显。运动、服饰业务目前以经销代理为主,成为了包括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REEBOK(锐步)等品牌的在国内最大的经销商。以收入来计算,运动和服饰的收入已经占据了百丽国际的半壁江山。
根据百丽公布的2016/17财政年中期业绩情况,虽主营鞋类业务业绩不佳,但公司总体收入还是实现了0.9%增长。这都要得益于旗下运动、服饰业务的强劲表现。据悉,中期运动、服饰业务销售收入增长14.9%,业务占比也由同期的49.2%上升至56.0%,首次超过鞋类业务的销售规模。
以代理为主的业务模式,带来的好处比较明显。一方面,因为不介入制造环节,运动、服饰业务的存货周转要快于鞋类业务。根据此前公告,百丽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35.7天,较之前一年略降3天,其中运动、服饰业务存货周转天数下降接近10天,而鞋类业务则增加了18天。集团存货金额同比上涨8.3%至68.774亿元。
另一方面,运动、服饰业务的店铺格式与位置亦有别于鞋类店舖,往往在百货商场所处楼层较高、店舖面积较大、单店产出较高,因此商场特许经营费占比收入相对偏低,工资占比等指标也略低于鞋类业务。
尽管运动、服饰业务比例的上升对于百丽是个好消息,但也存在劣势。就经营模式而言,运动、服饰业务仅涉及分销及零售环节,而鞋类业务则是全价值链模式,因此在盈利能力上,包括毛利率和经营溢利率明显低于鞋类业务。这对百丽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因此,如何平衡业务之间的比例,显得尤其重要。
如今“老相识”鼎晖投资的加入会给百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目前还不得知,但12年前的成功合作至少让人对其未来抱有一丝期待。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