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自查进行时 券商顺应监管新常态
2017-05-10 10:49:35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已经成为监管的新常态。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一些券商投行正在进行内部自查。“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5月8日,南方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表示。另一家券商投行人士亦表示,公司很快也将开展一轮自查。
上述南方大型券商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此前监管层已经布置了对投行的业务进行自查自纠,“监管层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让券商发现之前投行业务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今年可能将以强化投行业务监管为抓手。”
投行开展自查自纠“我们自查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先股权再债权。”上述南方大型券商高管告诉指出。在IPO发行常态化的背景下,投行自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方式。“加强监管不是坏事,自查可以将一部分较差的项目排除在外。”上述高管表示。
“我们的自查工作正在抓紧,之前新三板自查很严格,发债项目也自查了,IPO自查应该很快也会开始了。”一家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2017年,加大投行监管已成为业内共识。上述南方券商高管介绍指出,此前监管层在投行的现场检查中发现多家机构在IPO环节存在尽职调查不充分,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券商在新三板业务、债券承销业务时,重数据轻质量,工作不规范;有不少的机构投行成了独立王国,合规风控体系没有覆盖,质控体系也成了配角。监管层认为对于投行不仅要有内部监督,还要有外部监督。”
“之前和监管层沟通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态度很明确。”上述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提高IPO数量并不意味着对质量要求的降低,IPO审核更为严格,监管层将从源头上将质量差的项目拒之门外。监管层也表示过,要加大发行人、保荐人的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去年以来,新时代证券、兴业证券、西南证券、中德证券等多家券商因投行业务被立案调查。在严监管之下,投行更为谨慎。
目前,有部分IPO项目开始主动申请撤回。近日,族兴新材就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族兴新材表示,因个别事项需进一步核查,预计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故申请撤回申报材料。
证监会对拟IPO项目的严监管不仅对投行机构,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亦加大了监管处罚力度。4月,证监会组织开展了律所IPO业务的专项检查,记者了解到,多地证监局已启动专项检查。去年以来,立安达、瑞华、立信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也被行政处罚。
券商补漏风控
除了投行业务的监管在持续外,资管业务、经纪业务等方面的监管新常态也开始显现。
“我们都是按照监管层最严的标准来执行。”5月8日,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
上周,证监会发言人公开回应,截至目前,大部分涉及资金池问题的机构都完成了规范,近日有关证监局督导部分证券公司对照法规开展资管业务自查,是前期监管工作的延续。
上述上海券商资管人士指出,之前从监管层沟通的情况来看,目前希望资管机构要聚焦主业,控制压缩通道。“比如,资管类业务与债券类业务是需要关注两个的风控点。监管层要求各家机构要引起足够重视,从防风险的角度来把握问题。”
在经纪业务方面,去年以来,证监会对多家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身份的券商进行了立案调查和行政处罚,包括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方正证券等多家券商。监管层要求加强对客户身份的核查,对外部机构、个人借用PB系统都要严格核查。
而行业也在顺应这种新常态,目前券商对合规风控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监管层对合规风控异常重视,监管全面升级。”一家中型券商资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监管层此前一直强调合规风控,机构是第一责任人。”
另一家合资券商总经理也向记者表示,建立与业务相符的风控部门成为首要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很多公司投行、资管、债券等业务可能在风险监测上还比较薄弱,此外,子公司的风险体系的建设更加滞后。上述中型券商资管负责人对记者指出,今年监管层可能会出台证券期货经营合规管理办法,要求对业务体系全覆盖,包括子公司。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