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机构论债市:期限利差倒挂 蕴含着什么信息?
2017-05-22 15:20:0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上周债市走出了持续反弹的走势,这究竟是下跌的中继还是反弹的大幕就此拉开,让我们看看机构们的观点:
东方证券:期限利差倒挂蕴含着什么信息?
目前,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两难。
如果选择持续高压式的货币紧缩,对于经济的负向冲击会更大,之后经济下行风险太大,最后还是会倒逼宽松(只不过来的晚些),无风险资产一枝独秀,风险资产压力很大。
如果选择宽松,一方面面临美联储加息的掣肘,另一方面,虽然短期对于各类资产价格构成利好,但是可能使得之前的功夫“前功尽弃”,最后依然看利率债走牛。
当然,还有第三种解,时间换空间,不那么严的货币政策+较严的监管。正如新华社“资本市场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的表述,以及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把握节奏的强调,我们认为,之后货币政策单方面紧缩概率不高。边际上的一些宽松,维持底部思维,加强金融监管,脱虚向实,将资金引导至实体经济。如果完美实现,最终利率曲线将变陡峭,短端下的多,长端下的少。(不过,在考虑久期之后,未必长端利率赚的少)当然,这条路并非坦途。
但是,不管哪一条路径,利率债都是首选标的。我们维持利率债和高等级债的推荐。
中泰证券:布局期可适当拉长高等级久期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力度会比去年边际放缓—部分煤炭企业调研思考
1) 部分企业煤炭产量一季度同比上升,四月环比三月略有降低;主要原因其一是基数原因,其二是结算方式;
2) 部分煤企对于煤炭价格走势的预期,仍以国家规定的煤炭绿色价格区间500 元-570 元/吨为准,存在波动超过区间的可能性;
3) 尽管如此,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力度会比去年边际放缓对于短期,甚至中期的供需格局的预期,企业认为供给和需求的绝对值依然小幅攀升。虽然煤炭总体静态形势包括动力煤,仍然是供大于求的状态, 需求的绝对增量或比产量的增量略小, 但同时进口体量也会略有萎缩,整体供需格局会较 15 年和 16 年有所好转。 同时部分煤炭企业预期从当前形势来看,当局通过行政手段调控煤价的操作暂时告一段落。
一级市场:后续一级市场趋势性的拐点可能不会先于二级市场显现
其一,前期调整的起源于流动性的趋紧以及监管的趋严,导致二级市场最先调整;若发行人发行利率低于市场,并没有修复扰动二级市场收益率的核心因素,因此发行利率的降低对二级市场利率走势并不构成趋势性的引导,则一级发行券种存在过度到二级市场时,估值波动风险。
其二, 以三年期和五年期 AAA 评级的中票为例,当前一级市场发行利率高于二级市场交投利率约 30bp; 同等级债券在一级市场发行时就已经比二级市场存在一定价差,这点虽然好,但当前发行利率所对应的风险与二级市场存量债券不尽相同,前期二级市场存量债存在错杀或者流动性因素,存在利率向下调整的空间;而当前一级市场的定价所对应的风险,就更可能是基本面的风险。因此,机构投资者或更愿意从二级市场获得相应评级的债券。
天风证券:今年信用债违约有何特征?
细数今年债券市场违约的 15 支个券可以发现,今年发生违约的 10 家发债主体中, 除江泉集团是首次违约之外,其他 9 家发债主体此前均已出现过债券违约的情况。 该类发行人在某一时间点,有多支未清偿的债券,当其中某支债券的利息或本金发生兑付危机后,无论最终能否成功兑付,该主体后续到期债券的违约风险会显着攀升。
信用评级调整回顾
上周 11 家发行人及其发行债券发生跟踪评级调整。
上周发行人评级一次性下调超过一级:无。
一级市场
发行量较上周大幅上升,发行利率整体上升。上周非金融企业短融、中票、企业债和公司债合计发行约 619 亿元,总发行量较上周大幅上升,从发行利率来看,交易商协会公布的发行指导利率基本上呈整体上升趋势,各等级变动幅度在 3-8BP.
二级市场
成交量有微小下降,收益率部分上行部分下行。利率品现券收益率部分有所上行部分有所下行;信用利差大部分呈缩小趋势;各类信用债收益率整体大幅上行。交易所信用债市场交易活跃度总体有所下降,企业债、公司债上涨家数小于下跌家数。
中信建投:信用利差重估还在路上
本轮金融监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治局集体学习将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使得监管因素成为近段时间决定债市的核心因素,那么预测金融监管的节奏和结束时间就非常关键。金融监管结束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金融监管达到政府的预期效果,一个是在金融或者实体领域出现系统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只要有一个成立就会导致金融监管结束。目前来看金融监管远未达到政府的预期效果,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监管才刚刚开始,况且政治局会议一个月前才把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因此我们预计达到政府预期效果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
兴业证券:流动性盛宴背后的忧患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
1、2016年,理财还保持了较快的规模增长,个人理财规模也在增加,不过增长最快的是同业理财,对应了去年的金融的快速扩张和资产荒。不过从数据来看,个人理财的扩张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金融机构更加依赖同业理财来实现扩张,而同业理财当下有比较明显的收缩压力。这意味着理财的扩张未来放缓是必然的,金融高速扩张阶段可能已经结束。不过目前来看,个人理财规模还能维持增长,如果政策不大力收紧,金融收缩的速度会比较慢。
2、理财的大部分资产都对应了实体,无论是个人理财还是同业理财。因此认为金融扩张是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看法并不站得住脚,目前来看,金融监管趋严方向非常确定,不过目的最终还是为了防风险。而未来更值得关注的是理财扩张放缓(金融体系的信用供给能力)和实体资金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3、对债券市场而言,理财产品本身配置的资产等级比较高,信用风险不大,不过理财扩张的放缓,尤其是同业理财的快速收缩,使得债券市场面临的结构性的流动性压力是切实存在的。而理财通过委外等方式实现了信用债投资的资质下沉,这部分低等级资产的信用风险,在金融收缩的过程中,未来如何演绎是更加值得关注的。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