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来了,有项目未落地就获投,但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2017-05-24 09:42:43 作者: 来源:投资潮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随着共享单车的崛起,共享经济突然席卷全球。短短几个月时间,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产品纷纷面世。现在这股共享风潮更是越来越强劲。继共享篮球项目“猪了个球”刚刚宣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后,昨天,共享雨伞项目的一笔融资也顺利完成了。
未落地就获得融资
5月21日,共享雨伞“春笋”项目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未透露。据悉,“春雨”目前还未落地,该项目预计在6月份在北京和上海铺设首批10万件产品。“春笋”的产品形态包括晴雨伞和桩机匹配,线下投放点的环境设计欲以商超和酒店为主。用户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即可使用,需缴纳押金59元,使用24小时内免费,之后每日1元。
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概念并不新鲜,对于共享雨伞的商业模式,春笋创始人李永秋表示,雨伞相较于单车和充电宝,低成本而不低频,可覆盖室内室外双场景,可通过雨伞租赁、广告收入、雨伞定制、数据增值等方式获得盈利。
通过查阅资料,春笋并不是首个共享雨伞项目。在深圳,早在2012年就已出现深圳地铁“爱心红雨伞”。这种共享红雨伞免费给市民借用,无需押金,无需身份审核,只需要登记个人名字、联系电话即可借走。但这种方式也并不成功,因为信任问题,这一爱心活动并没能成功。
在2016年底,就有团队开始着手创立以共享雨伞为载体的社交模式,例如武汉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公益项目“来把伞”和umbrella here,但这种由青年学生创建的社交式共享雨伞也“胎死腹中”。
相比起以上项目来说,还没有落地就先一步拿到融资的“春笋”,显然是“幸运”的。毕竟与共享单车、充电宝等模式一样,共享雨伞的前期投入将是巨大的。除了大量可供租用的雨伞外,还有机器设备、铺设场地的入场费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先一步拿到资金,依靠资本烧钱,也就更有利于其在线下快速扩大规模。但“春笋”未来面对的竞争也是不小的。
春笋竞争压力不小
从公司层面来说,跟随着共享经济的热潮,不少企业创立与共享单车概念相同的共享雨伞。在广州试用的“魔力伞”就是其一,今年3月31日起,共在广州市场投放了1000多把伞。该伞租借须使用自助终端机,20元押金就能免费借15天。据悉,在过去一个半月时间,共有1万多人次借还“魔力伞”。此外,该项目目前正进行天使轮融资,计划融资800万元。
除了“魔力伞”之外,还有深圳共享雨伞“e伞”,该项目的租赁方式和共享单车差不多。在伞柄上加了一把智能锁,市民要想使用e伞,扫码下载APP注册,完成押金和租金的缴纳即可。值得一提的是,e伞计划在2017年于中国一二线城市投放3000万支共享e伞,计划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万支共享e伞。
此外,广州的自由D伞,也是主要模式和共享单车类似的共享雨伞企业,以雨伞的自助租赁设备为基础,在城市范围铺设借伞设备的借还点,自由D伞还宣布,已经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并表示可以实现每年用伞的收支平衡。
从上述已知的项目来看,可以说共享雨伞的操作模式实际上大同小异,都是用一种“租赁”的方式,为有雨伞需求的用户服务。相似的操作模式,入局门槛也就更低,这对于还没有正式落地的春笋来说压力显然是不小的。
挡在共享雨伞前的拦路虎
这几年来,国内从共享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资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除了网约车外,新兴起来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尤其受到资本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90亿~100亿元人民币。另外,目前已知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总融资金额超12亿元人民币,30天内集中披露的融资为9亿元。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据估算,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参与者总人数达到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报告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那么共享雨伞也能与前两者一样发展的顺风顺水吗?笔者的答案是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雨伞属于易耗品
共享物品的经济模式基于高频,其盈利点也需要用户的高频使用。但雨伞相比共享单车来说属于易耗品,在频繁使用后折损要怎么计算,是否能覆盖成本成为疑虑。
2.入局门槛低
共享雨伞门槛比较低,这样的项目更需要资金去占领市场。但大量雨伞进入市场后,雨伞在咖啡馆、火车站或地铁站等公共场合摆放时,导致的管理问题也将很严重。
3.致命性痛点:季节性限制
对于多雨城市来说,进入多雨季节确实会引发市民对雨伞的大需求量,但是到了晴天,使用雨伞的用户就会大大减少。而在北方城市,一年四季也就夏天雨水多些,用的到雨伞的情况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共享雨伞的使用率也就成为问题。
4.和共享单车模式类似
毫无疑问,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的模式是相似的。这一模式在短期内是共享雨伞的优点,但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雨伞项目毕竟刚刚起步,而其想要依靠规模获利,只能靠资本加持快速铺开。但由于有上述问题,共享雨伞也就不能快速获得资本注入。此外,共享雨伞会不会和共享单车一样存在丢失、损毁率等问题,造成成本损失也值得考虑。
目前,共享经济一下子似乎变得无处不在,随着共享雨伞这种小物件的入局,让共享经济也越来越热闹,但是这种较个人的物品是不是真的有价值,还需要用户来评判。而抛开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共享雨伞能不能再一次成为资本追风热点,就要看其最后能否解决该行业痛点,再进行盈利了。


已有